楠木軒

從“雙一流”到“雙非”,“逆向考研”是否有必要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天目新聞天目新聞 王晶 

實習生 叢雯潔

近日,教育部印發《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公佈了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預報名於9月24日—9月27日進行,正式報名於10月5日—10月25日進行,這意味着2023年的考研大幕即將拉開。

與此同時,一個名為“逆向考研熱”的現象,在今天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全網熱議。就此,天目新聞記者專訪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時,對方也表示,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逆向考研”,能夠推動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論。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正向還是逆向,關鍵看考生的具體需求

“逆向考研”,指的是以考研學生本科就讀學校與報考學校的身份、等級,作為判定的依據。從“雙非”(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到“雙一流”高校,這是“正向考研”。而從“雙一流”高校到普通院校,則被形容為“向下考”的“逆流”,就是這裏説的“逆向考研”。

“逆向考研”最具影響力的消息之一,就是2021年底,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公佈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顯示,不少來自鄭州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本科生考入該校;廣州大學公佈錄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也出現了一批985、211高校畢業生,包括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著名高校的畢業生……除此之外,全國各地的許多“雙非”院校也成了考研的“香餑餑”。

當時,上述消息一出,曾引發了教育圈乃至全社會的熱議,甚至有網友對這些考生表示惋惜。但通過專業分析來看,並非如此。

實際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所謂“逆向考研”,並非一些網絡評論所言是為了“混文憑”。“逆向考研”是很多考生在深思熟慮後,從專業特性和長遠求職意向出發做出的選擇。

當下正在讀研的小叢就告訴天目新聞記者,其實她身邊很多考研的同學並不是為了單純的“考研上岸”而選擇“逆向考研”,更多時候是會從專業方向、就業趨勢、興趣愛好等更為務實的角度出發來做決定,“換句話説,就是看考生的具體需求。”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公佈的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

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論尚需時日

確實,天目新聞記者和多名“逆向考研”的學生交流後發現,有不少考生主動選擇“逆向考研”的原因,其實是考慮到了學校的專業實力、導師、個人能力和就業前景等各方面的因素。部分同學認為,在研究生階段,自己更看重學校的專業實力和導師水平。還有同學表示,自己更看重學校所在城市能提供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熊丙奇給出的建議也是: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生選擇綜合實力強的大學,接受通識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則選擇辦學實力強的學科、專業,是更為理性的考研規劃,也拓寬學生的選擇。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要讓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緊密接軌,就必須扭轉源於精英教育時代的‘身份教育’與‘學歷社會’問題,推進教育觀和人才觀轉向‘能力社會’。本科畢業生選擇深造讀研,要以提升能力作為規劃的基線。而‘逆向考研’這樣的説法,也就不再有市場。”熊丙奇説。

但小叢的大學本科導師彭教授也向天目新聞記者表示,的確有一些“逆向考研”的學生,這些考生做這樣的選擇基本上是基於更務實的想法——能力,專業,所在城市以及就業。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考研生還是會考慮“正向考研”。

對此,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也曾撰文稱,考研已經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都把讀研作為出路,拼命“內卷”。這將引發很多問題,包括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影響,這一現象有必要得到遏制,“但是用人評價如果不能改變,這一趨勢很難得到有效遏制,非教育部門所能控制。”

“其實這並非理性的考研,以提升學歷為主要目標的考研,除刺激考研之外,還會加劇學歷內卷。”熊丙奇也認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該以追逐學歷為首要目標,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提升自己的能力。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逆向考研”,能夠推動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論。因為一流大學並不代表所有學科和專業都是一流的,有的綜合排名不高的大學,其某學科、專業的辦學實力,在行業內得到的認可度與影響力可能超過世界一流大學,這是很普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