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時評丨又一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教育鏈不應僅在教師處拉緊

東方時評丨又一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教育鏈不應僅在教師處拉緊

家長是否應該批改作業連日來引發不少網友討論。11月10日,遼寧省教育廳在其官網公佈《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於不按時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此舉得到不少網友點贊支持。(11月11日 澎湃新聞)

由於多地區存在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為了規範教師的職責、減輕家長的負擔,自2018年至今,全國已有十多個省份出台了相關文件禁止要求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海南省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察,浙江省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由此可見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然而,在學生、家長、老師、學校、教育部等多個社會角色參與的教育鏈條上,單單在教師這一環節加碼,出台針對教師的“十要求”,這對整個鏈條的良性發展並無太大益處。

弄清教師為什麼不批改作業,是解決作業批改問題的關鍵一步。不可否認,當前一些地區教師羣體素質不一,部分教師缺乏足夠的責任心,懶於應對日常教學工作。這一行為既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是對教師羣體的不尊重。教育部門出台作業批改的相關政策,能夠對這種“懶教”行為帶來震懾,規範並嚴格要求這部分教師羣體的教學工作。但是外在的條例規範,使得教師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被動地服從規範始終不如內在的價值規範更加有力。對此,單靠出台作業批改政策對於改善這種現象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羣體的素值與職業道德培養更為關鍵。

除了部分教師缺乏責任心,作業多、工作量大是一個更為直接的因素。但作業多並不能完全“歸功於”老師,因為在整個教育鏈上誰都無法脱離彼此間的聯繫。首先,“成績至上”的價值觀念,浸染着整個社會。家長期望學生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學生拼命學習以不辜負家長的期望,老師加量佈置作業以培養出高成績水平的學生。而學生的成績,又會成為老師羣體間相互比較的資本。在這種氛圍中,似乎“量”比“質”更能夠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其次,學校的“業績考核”標準也在加劇老師的焦慮。教學成果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生的成績,學生的成績又與老師的薪資直接掛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焦慮傳遞到學生身上,體現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而嚴格要求的做法之一,就是不斷地增加作業量,至少在“量”上不能輸。再者,即便老師排除以上因素精選作業、減少作業量,如果帶班多、學生基數大,批改作業的工作量也無法得到有效消減,教師很難批改完所有學生的作業。

如果上述因素無法得到改善,那麼關於作業批改相關政策的出台,很難不流於形式化。有些地區的教育部門規定教師不能要求家長批改學生作業,但卻沒有指明不允許學生批改作業。可想而知,在作業量無法實質性減少、家長不輔助批改作業的情況下,老師很可能將部分作業的批改下加給學生。最常見的措施是給學生分組,指定小組長、課代表等,讓這些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分擔老師的任務,從而造成變相的“家長批改”。而遼寧省教育廳對此規定也不允許學生代勞批改作業,這要求老師必須要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這又可能造成另一種極端化現象,即作業批改的形式化和淺薄化。當老師面臨着教育部門的作業批改督察和教學工作、生活條件等多重壓力時,很難保障作業批改的質量,可能一個覆蓋整頁作業的“大對號”、作業右下角的一個“閲”字,就代表批改任務的完成,但這實則對於學生的糾錯並無太大作用。

因為多種原因,家長與老師之間存在諸多矛盾。而教師是學校裏學生的直接負責人,因而不可避免地會被認為“掌握學生大權”,也因此遭到諸多誤解,逐漸成為教育鏈條上的失語羣體。如果簡單地在教師這一環節施加壓力,要求失語的教師羣體承擔除自身素質原因,由於體制、社會觀念等不可控因素而帶來的全盤批改作業的結果,這隻會加劇整個教育鏈條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最終也會通過種種途徑趨向平衡,趨向平衡的過程,就是我們對於整個教育制度和社會育人觀念的思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東方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4 字。

轉載請註明: 東方時評丨又一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教育鏈不應僅在教師處拉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