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狀元和當下高考狀元的五大區別你知道嗎?

對比狀元,首先要明白“狀元”的本義。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百科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古代科舉狀元和當下高考狀元的五大區別你知道嗎?

那麼,想要搞明白孰優孰劣,我們來對比下古代科舉狀元和當下高考狀元的主要區別。

區別一:稱呼來源不同。

古代科舉狀元不是俗稱,而是官方授予,具有最高的權威,全國唯一。

當今高考狀元,是媒體炒作的,省狀元、市狀元、甚至縣狀元。

區別二:狀元的前途。

古代科舉狀元,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步入仕途。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蹟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明清代,狀元更是收到追捧,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只是清朝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見在古代科舉考試成為狀元,那怕僅是科舉及第,那都是功成名就,正式邁進了人生的另一個高度。

當今高考狀元,説白了,僅僅能上一個好大學,或者有高額的獎學金,僅此而已,學習安身立命的真正本事的求學之路剛剛開始。

區別三:艱難程度。

古代科舉中狀元,那是難如登天。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按照《明史》選舉志,士子未入學者,統稱為童生,童生要一鼓作氣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也是現在的縣級考試、市級考試、省級考試)後才能摔倒童生的身份,進階為“生員”,俗稱“秀才”,當了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在各省城(含京城)每三年舉行一次,由於在8月,俗稱“秋闈”,通過秋闈,就成了“舉人”。

然後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場“會試”,主持者都是正三品以上的官員,只有舉人有資格參加,舉人通過了會試進階成“貢生”。

貢生參加最後一場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通過了,晉身為“進士”,成為天子門生,而第一名才是狀元!

由此可見,古代科舉中狀元那簡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説,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是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鳳毛麟角都不能形容之。

當今的高考狀元,先九年義務教育,接着上高中參加高考,考試成績第一名的就是狀元!與古代科舉狀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古代科舉狀元和當下高考狀元的五大區別你知道嗎?

區別四:狀元數量。

古代科舉狀元,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共有839名。

當今高考狀元,拋開縣市狀元不説,只説各省狀元,從1977恢復高考到2020年,43年時間,短短數十年,狀元數量肯定超過1000名。

區別五:對社會的貢獻。

古代科舉一旦成了狀元,一登龍們,則聲價十倍。萬人挑一的狀元,可謂是人中之龍、天之驕子,其榮耀、其顯赫、其尊貴,簡直登峯造極,遠勝當今高考狀元。眾所周知的有王維、柳公權、陳亮、呂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張孝祥、翁同合等十來個人。他們是中華民族驕傲的人傑。

然而,狀元整體來説,卻是名不符實的,其中的大多數虛有其表,相當平庸,甚至是隻識幾個字的白痴狀元、草包狀元,考試也未必能把一個人的學識水平測驗出來,詩寫得好,八股文做的好,未必就會做官。狀元不如進士,進士不如落第舉子的現象常常發生。這一點跟當今的高考狀元有點類似,每年高考狀元何其多,媒體吹捧之後往往泯然眾人。

總結,無論古代科舉的狀元和當今高考狀元有什麼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為國家的發展儲備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做不做徒有虛名的狀元,無所謂。特別是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各行各業都需要打量的人才,只要我們為國家的建設增磚添瓦,我們就是自己的“狀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0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科舉狀元和當下高考狀元的五大區別你知道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