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中新社記者 唐小晴
去年7月,中國“雙減”政策出台,明確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之下,喜、憂、急的情緒交織,校外培訓“虛火”褪去,如何破解家長“心火”難消,以及師資力量短缺等問題,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獻出“錦囊妙計”。
資料圖:學生們在學校內上課。 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喜”
“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作業量減少、課外培訓取消,學生和家長感到更輕鬆、更省心。
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省委會主委張大方發現,“雙減”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學生的家庭經濟壓力、家長的精力支出等都有所減輕。
另一方面,各地學校探索出更多樣化的課後服務課程,用豐富多樣的遊戲活動判斷綜合素養。“‘雙減’減去的是學業負擔,個性、創造、責任、夢想和愛不會減。”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籍濤發現,培訓市場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淨化了社會教育生態,全社會支持認可“雙減”改革良好氛圍漸形成,成效正顯現。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原12.4萬個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到9728個;原263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縮到34個。籍濤認為,還可進一步樹立科學教育觀念,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
資料圖:學生們完成課後作業後,參與剪紙社團的活動。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憂”
校外培訓“虛火”明顯下降,但一時不適應的家長卻“心火”難退,教育焦慮依舊滋生,一些“雞娃”家長甚至不惜花“重金”請家教。
代表委員們在調研中還發現新“地下教培市場”滋生、教育資源不優不均衡仍存在、課後服務治理難到位等現象,導致“雙減”政策在執行層面效果被消解。
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希望,建設公共在線教育體系,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搭建平台、整合資源,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結構矛盾。
“不少凸顯的問題,也需被看見。”張大方發現,由於教育資源不平衡,從國家同一標杆的“雙減”看,有些地區需“雙減”,有的地區需“單減”,農村中小學校可能“無負可減”。“導致各地各校作業設計質量參差不齊。”張大方建議儘快出題評判學生作業負擔輕重科學尺度,不搞“一刀切”。
籍濤擔心,應試教育大環境和“唯分數”“唯升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不發生改變,教育資源不優不均衡仍存在,社會教育焦慮、隱形變異培訓行為難以緩解、根治。“中國社會教育焦慮很大部分來自‘中考分流’,建議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取消中考,從源頭減負。”
資料圖:學生在練習演奏古箏。 中新社發 劉滿倉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急”
學生減負落到實處,教師是關鍵。但政策推進過程中,代表委員注意到,教師負擔加重和師資力量短缺等問題衍生。
“課後服務全覆蓋,老師工作量、在校工作時長均有增加。”籍濤呼籲合理減輕教師與教育教學無關負擔,並提供激勵、保障。
張大方也建議設置具有長效激勵的薪酬模式,提高教師課後服務參與度和服務質量。“還可探索引入師範實習生資源參與課後服務,緩解校內教師資源短缺。”
湖南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學校校長王懷軍紮根山區近4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她走遍當地村落,為山區學校發展鼓與呼。“學生對社團活動、特色發展有個性化需求,但學校現有師資難以滿足這一變化,需聘請校外具有相應資質教師。”王懷軍急的是,落實“雙減”政策過程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存在場地及設施設備有限、公用經費增長較大等問題。
她建議,上級財政加大對湖南等中西部地區教育資金的轉移支付力度,減輕基層財政收支壓力,並設立課後服務專項資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