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遊戲化學習 能帶教育走出焦慮嗎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經典

“遊戲是虛擬的,但我們很認真地對待它。更重要的是,遊戲重過程不重結果,這就是遊戲精神。”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尚俊傑提到了教育焦慮的原因之一――太重結果,不重過程。這其實就是缺少了一種遊戲精神。

遊戲精神能帶教育走出焦慮嗎?多位專家在沙龍上提出了“遊戲化學習”的解決方案。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直言,教育的本質,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遊戲化教學可以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激發其內在動力。“建議正確看待遊戲,特別是嘗試將教育看作無限的遊戲。”李志民説。

在真實場景中完成教學

兒童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遊戲則讓信息傳遞的過程更為生動。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在談遊戲化學習前,先回應了公眾對英語學習的質疑。前段時間,關於英語是否應退出主科的爭論,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研究了幾十年英語教育的龔亞夫坦言,現在的英語學習,確實存在一定問題。

兒童學英語,應該是在真實的場景中去完成任務,培養語言能力。它需要實質性的互動與交流,需要激發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需要有成就感,找到和學習者的關聯度――這恰恰是目前英語教育所欠缺的。

龔亞夫説,英語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語言學習,培養成功的交流者。它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是掌握一種素養。在他看來,改造英語學習的路徑,恰恰應讓遊戲和學習結合,讓兒童英語和生活更加貼近,將遊戲延伸到家庭、學校、社區等場景。

“我們不限於教學生一些詞彙、句型、結構、語法和表達,還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他們包括情緒管理、與人溝通等在內的多方面技巧。”龔亞夫説,遊戲化學習,符合兒童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英語的遊戲化學習,則應該朝着語言學習和提升學生素養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在具體的科目之外,遊戲化學習還可以在家庭活動中悄然發生。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浩英用包餃子舉例,這是遊戲,也是項目。一家人要以包出能上餐桌的餃子為目標,羣策羣力,家人是任務驅動下的同伴、盟友。

她感嘆,家庭其實是最容易創造遊戲化學習的環境,“遊戲化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驕傲、開心、自信……在遊戲時,孩子能展現很多積極的情緒。如果學習時也能這樣該有多好”。遊戲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需求。李浩英提醒,家長要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遊戲化學習,家長自己也要學會遊戲化,把快樂和健康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從學習中獲得深層次的快樂

作為一名教育研究者,尚俊傑觀察到,在遊戲時,孩子們似乎永遠激情澎湃,永遠精力充沛。他們對玩遊戲有強烈的內在動力。

但在面對學習時,情況則大不相同。“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帶有玩笑性質的調侃,多多少少也反映了一些家庭的教育困局。

“應該讓學習更加科學有效。”尚俊傑將自己的理念,總結為“新快樂教育”。

教育,首先要科學。要讓知識入腦入心,就要搞清楚人是怎麼學習的,怎樣做才能提升學習效率。這就需要深化基礎研究――研究學習的基礎機制,學習的環境影響以及學習效果的分析。

但光科學還不夠,學習還應該快樂。人做事的動機,無非是有意義和有趣。尚俊傑説,學習其實是人的本性,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動機卻越發淡薄,越來越不知道在為什麼而學。

他認為,遊戲有3層教育價值,即遊戲動機、遊戲思維和遊戲精神。將遊戲應用到學習中,讓學生願意學;設計一些積分、榮譽、排行等元素,讓學生願意挑戰;更高層次的,就是追求自由的遊戲精神,學生看淡結果,自願做自己想做的事。

“新快樂教育”追求的不是玩得很快樂,而是學得快樂;不是表面上的快樂,而是要從學習中獲得深層的快樂;不是通過少做作業多遊戲獲得快樂,而是以遊戲化學習為特色,整合多種學習方式,應用多種技術,讓學生學得更快樂。

“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面向未來、適應未來,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尚俊傑的期許。

要實現這一理想,並不容易。教師要學會在教學中深入應用遊戲化學習和其他學習方式及新技術,家長和學生則都要提升學習的科學素養,培養所謂的“快樂學習力”。(記者 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