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在我國古代,黃河有好幾個有名的渡口,蒲津渡就是其中一個。在唐代的蒲津渡,有過一座叫蒲津橋的浮橋。固定這座浮橋的,曾經有八隻鐵牛。可是,這些固定鐵橋的“神器”下面,竟然還有個鮮有人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蒲津渡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渡口,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從春秋時期開始,古人就嘗試着在黃河上架橋,但因為技術問題,一直處於時建時毀,時毀時建的狀態。直到唐開元十二年,人們才在蒲津渡修建成一座浮橋,學名叫“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它是黃河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座浮橋,是從東北陸路進入關中地區的必爭之地。可是今天,早已沒有人知道,這座橫跨黃河天塹近2000年的蒲津橋,在哪一天徹底消失了。
橋雖然沒了,卻給我們留下了四尊黃河鐵牛。這些鐵牛都是用生鐵澆鑄而成,每尊長3.3米,高1.9米,最重的一隻重約47噸。鐵牛形象逼真,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矯角,昂首,兩眼圓睜。在每尊鐵牛的牛尾後,均有橫鐵軸一根,用來拴連橋索。
這四尊黃河鐵牛,當然是當年用來固定浮橋用的。問題是,鐵牛是如何固定浮橋的呢?
第一種説法,看起來很科學,就是利用黃河鐵牛的重力效應。鐵牛其實是一個實心的大鐵塊兒,因此,只要放在那裏,就能夠產生很大的重力。説白了,就是黃河鐵牛太沉了,如果説拉住日夜流淌的黃河,那不現實。但是,拉住漂浮在河面上的一座小小的浮橋,至少在古人看來,是綽綽有餘的。這樣一來,自然了就足可以防止浮橋被河水沖走。
第二種説法更有意思,很具有中國古典的浪漫情懷和理想主義。而且,今天您如果去參觀黃河鐵牛,導遊還會引用。這個黃河鐵牛能夠拉住浮橋的原理就是:“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雖然黃河鐵牛隻是一塊生鐵,但是,古人將它賦予了牛的形狀,自然,也就不再是一塊普通的生鐵,有了牛的靈性。有了靈性的黃河鐵牛,不僅可以拉住浮橋,甚至可以鎮住洶湧的黃河水,不讓它氾濫成災。
事實的真像,真是如此嗎?專家們挖到了鐵牛的底部,卻有了讓人拍案叫絕的驚人的發現。
原來,我們看到的,根本不是黃河鐵牛的全部。就在每尊鐵牛的底部,就在人們平常永遠看不到的地底下,竟然還有足足6根,每根粗0.4米,長足有4米的鐵柱子。
這些鐵柱子如同釘子一般,牢牢地紮在地裏。重要的是,每根鐵柱子上還鑄有倒刺,讓你想拔出來都難。更重要的是,古人還故意將鐵柱子鑄成一定的傾斜角度。如此一來,根據力學的原理,在鐵牛產生的重力,和浮橋產生的拉力共同作用下,自然會產生一個更大的合力。而且,河水對浮橋的拉力越大,這種固定作用的合力就越大,固定效果就越好。
古人真的很聰明,他們不僅掌握力學,而且將其創造性應用到黃河鐵牛身上的。想一想,唐朝真的偉大,而這些令人驚歎的偉大的成績,真的讓後人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張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