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生產力不太發達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次大戰下來傷亡人數就數以萬計,比如桂陵之戰中軍事家孫臏用減灶之計大破魏軍,前後共殲敵10萬餘人;還有白起坑殺趙國四十餘萬降卒。明朝時生產力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且軍隊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那為何一場大戰雙方投入10萬餘大軍才戰死68人?
明朝火炮
要知道,火藥最早在唐朝就已經應用於軍事,到了明朝,火炮火銃等熱兵器早已廣泛應用於戰爭,例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和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和大殺器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
戰爭都快成了“凡爾登絞肉機”了,可為什麼明朝這場戰爭打的如此蹊蹺迷離?難道大家在進行軍事演習?還是被儒家的以和為貴理念感化了?
當然都不是,關鍵在於這位奇葩皇帝——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
在史書的記載中,朱厚照整日他的“豹房”(類似酒池肉林)裏縱情享樂,沉迷於女色、玩樂,荒廢朝政,敗壞綱紀。
光瘋玩還不夠,因為從小被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和身邊太監們寵溺,所以自恃能力過人,還自封“威武大將軍”,他還夢想着有一天親自上戰場殺敵,贏得勝利,凱旋歸來。
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導致皇帝被俘,文武官員五十餘人戰死,精兵幾乎損失殆盡。
有了之前的教訓,官員們限制皇帝的行動,連平常出宮都費勁,朱厚照也試着“逃脱”了幾次,有一次還成功了。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德皇帝偷偷跑了出去,在邊境上溜了一圈,他還心生感慨,自己要想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樣建立豐功偉績,感慨完,他還封自己“威武大將軍”,給自己定了等級和俸祿。
令皇帝興奮的是,幾個月後蒙古王子伯顏叩關來襲,皇帝趕緊回京佈置親征大業,可文官們一聽“親征”兩字就上頭,拼死力諫阻止皇帝,皇帝和大臣們幾番爭執後還是親征,作為懲罰,皇帝不給任何一個文官隨駕的榮幸。
到了戰場上,正德皇帝也不是隻會空喊口號的書生,他沉着應對,和將領們一起制定作戰計劃,還和士兵們同吃穿。(明史記載)
正德皇帝帶頭衝鋒陷陣,最奇葩的是,皇帝親手殺了一個蒙古軍官,這也説明皇帝隨時都會有危險,甚至“乘輿幾陷”
最後大明軍隊士氣高漲(有皇帝撐腰),殺的蒙古軍隊很是狼狽,蒙古軍看強攻不成,形勢也不妙,就撤退了。這次戰爭以大明的勝利而告一段落,史稱“應州之役”。
你猜史書怎麼記載?
《武宗實錄》時,寫下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這不是在洗刷觀眾嗎?讓別人覺得明史可信度極低。
其實仔細想來,確實有其原因。
第一,大臣們寫的書都是給後人看的,而正德皇帝已被定義為“荒唐皇帝”,就像是蓋棺定論,史官一般都會着手寫這個皇帝的“實錄”。
第二,正德皇帝和文官們的關係就沒好過,從當初的少年到現在,文官們可以説一直和他對着幹,皇帝説東,文官們偏説西。文官們都沒在現場,也不知道真實的數據,只能寫一個很荒唐的數字然後匆匆了事。
第三,《明史》是清朝人寫的,清朝向來有貶低前朝皇帝的習慣,這只是個小例子了。
綜上,應州之役的戰死68人確實荒唐無比,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數據失真,所以史料真假也需要進行大量的文獻對比才能分辨真偽,畢竟“孤證不成立”。
朱厚照的是非功過已留有後人評説,但在勇敢作戰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明史》《歷史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