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不追網紅不追星,一生只敬解放軍,大家好,最近疫情嚴重,大家多多注意安全,安心在家,面對疫情我們一起共赴難關,相信一定會妥善得到解決的!
三個士兵到底能做什麼?如果這三名士兵是中國人的話,他們又能給戰場帶來什麼樣的轉機呢?
或許三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根本就不會出現什麼奇蹟,但如果三個人能夠萬眾一心的話,或許也能讓他們的敵人感到在中國人的身上有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那就是中國人的鐵血軍魂,這種鐵血的精神永遠都無法被擊倒。
“狂暴作戰”
在70年前的朝鮮戰場上發生了一場“以三敵眾”的戰鬥,時間是1951年3月,此時的“聯合國軍”正在新一輪的反擊中持續北進,他們的作戰行動叫做“狂暴作戰”,要達到的目標是一條叫做“堪薩斯線”的地方,這條線是人為設置的戰線,長約184公里,位置在“三八線”以北20公里左右,與三八線持平的一條戰線上。於是志願軍的防禦作戰再次爆發了,這場“以三敵眾”的戰鬥也相繼爆發在韓國境內洪川附近的陣地上……
在洪川我第40軍阻擊的部隊傷亡慘重,卻演繹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三個人的增援部隊
在一個名為吾野坪北山的阻擊陣地上,已經傷亡過半的354團4連實在是無法組織人手去增援二排的陣地了,但美國陸戰一師卻派出重兵準備在二排陣地的側翼迂迴,在這危急的時刻,連隊的指導員只好硬着頭皮找到了三個士兵去守護二排的側翼。
是的,你沒看錯,真的只有三個人,他們的名字叫於廷起、曾南生和李克先。對於此時防禦的部隊來説,這已經是他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增援部隊了。只不過當三人來到二排的側翼時,一切都已經晚了……
當三人爬上二排側翼的小山包時,只見原有的陣地上密密麻麻的坐滿了美國人,他們的鋼盔一個挨着一個,而原有的二排戰士因為傷亡過大已經以全體陣亡的方式結束了他們在朝鮮的征戰,這種以全體陣亡的阻擊戰在此時幾乎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於是三個人立刻向坐滿了美軍的陣地發動了反擊,但結局可想而知,畢竟我們的戰士人數過少,而美國陸戰一師的部隊人數眾多,又是王牌中的王牌,自然不會在驚慌失措中手忙腳亂。
就這樣雙方在反覆的交火中各有傷亡,我們的士兵於廷起在戰鬥中很快受傷被抬了下去,這使本就艱難的戰鬥更加雪上加霜。
美國人的無可奈何
在隨後的激戰中,悲涼的一幕一步一步向我們的志願軍襲來,試問兩個人對陣眾多的敵兵,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啊?
不過美國人也並不輕鬆,為了奪下志願軍的陣地,他們還叫來了飛機和炮火的支援,卻還是在短時間內無法攻上只有兩個人把守的陣地,這一幕讓美國人無可奈何。
其實美國陸戰一師的士兵也知道,這些從中國來的對手其作戰意志是非常強大的,即便人數少也會頑強戰鬥,哪怕只剩下了一個人也絕對不會輕易放棄陣地。他們在打光了所有子彈和手榴彈後,依然不肯投降,會撿起所有能夠撿起的石頭向山下扔來,如果連石頭都沒有了那就會誓死進行白刃戰。
因此只要還有一箇中國士兵在,他們只能無可奈何的選擇繼續進攻。
“中國士兵這種瘋狂的戰鬥模式,”陸戰一師早在第二次戰役期間的長津湖戰場上就已經領略到了,在佩服中國軍人強悍的同時,他們也不理解這種視死如歸的行為。
但這樣悽慘的戰鬥卻讓美國陸戰一師的士兵們也感到了疲憊不堪,只因這是一個讓人無可奈何的對手,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敵人。
而這場小規模戰鬥的最終結局也讓人惋惜,也許我們早就料到了最終的答案。當戰鬥結束時大腿中彈無法撤出戰場的李可先選擇了拉響手榴彈和三名美軍同歸於盡,而曾南生在悲痛欲絕中撤出了陣地找到了已經撤退的連隊。
不過在兩年後的朝鮮黃海道長豐郡的一次戰鬥中,這名只有20歲的湖南籍小戰士還是犧牲在了陣地上。
其實,像這樣的戰鬥在那段志願軍最艱難的時期每天都在上演,僅在這個短暫的阻擊戰中,志願軍的一個連就很快傷亡過半,緊接着是二排的全體陣亡,再到三個人的頑強戰鬥。在這短暫的過程中很多人倒在了朝鮮的陣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可這些人裏又有多少官兵能夠留下姓名呢?大多是默默無聞成了無名英雄,這些最可愛的人為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所作出的努力和奮鬥我們不應該忘記!
▲參考資料:1.《朝鮮戰爭——王樹增》
德國裝甲師到底長啥樣?看看這些經典照片,你也會愛上不該愛的人
顏值巔峯時的夢露有多美?看美國大兵笑得合不攏嘴,就知道她很美
佔領漢城的志願軍不戰自退,是因打不過美國人?彭將軍當時怎麼説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