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關注學生雙減負2】
作業減下去 能力長上來
——老師如何答好這道新“考題”
光明日報記者 楊颯
“感覺學校佈置的暑假書面作業比以前少了。可未來要中考、高考,説實話,我有點擔憂。”作為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媽媽,張薇最近一直在關注“雙減”的相關信息。
但想想此前孩子每天至少兩套試卷、數頁練習題,常常寫到晚上十點多,張薇又覺得“應該舉雙手贊成減負”。
像張薇這樣既擔心孩子落後,又心疼孩子負擔太重的家長不在少數。“雙減”政策發佈後,“減輕學校作業負擔”受到普遍關注。它就像一根線,一頭連着家長學生,另一頭連着學校老師。
按照“雙減”政策規定,學生作業不得成為“家長作業”,老師不得佈置超過規定時常的作業。如此一來,老師和家長有怎樣的感受與期待?既要減少學校作業,又要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老師們將拿出哪些“高招”,順利完成這個新“考題”?
在江西都昌縣第三小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足球訓練。傅建斌攝/光明圖片
家長:原來抱怨“寫不完作業” 現在“害怕孩子跟不上”
“每天放學都是寫不完的作業。可孩子連題目裏的字都認不全,怎麼做?”小未媽媽向記者展示手機裏孩子班級羣前段時間的頁面,羣裏有數學、語文、英語等各科老師佈置的作業:有試卷、打印好的練習題、標好頁碼的習題冊……還有老師在羣裏特意強調,需要家長“督促”孩子訂正試卷。
“我們自己工作壓力也大,還要抽出一個人專門輔導孩子做作業。我家小孩才三年級呀!孩子累,家長也累。”回憶起過往,小未媽媽忍不住吐槽。
南京市鼓樓區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郭學萍坦言,此前確實存在一些老師過量、機械佈置作業的情況,靠讓學生延長作業時間、增加作業量取得好成績。“比如錯字重複抄寫20遍,生字擴詞三組,有的字甚至無法組三個詞……有些學生明顯越做越差。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需要動動腦筋。”郭學萍説。
除了部分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外,教師佈置作業失當,超出學生能力範圍的現象也常被家長抱怨,大多數情況下,家長不得不越俎代庖,替孩子完成。
郭學萍自己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一次,老師要求當時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回家製作不倒翁。“一個幼兒園小孩,哪裏會做什麼不倒翁?不僅蛋殼挖孔需要高超技藝,後期的‘填沙平衡’更是個高難度活兒。”郭學萍和愛人忙了一晚上,也沒能讓“不倒翁”不倒,最終只能讓孩子把“半成品”帶到幼兒園交差。
“雙減”政策減輕了家長負擔,不再給家長佈置作業,不讓家長批改作業,取消手機打卡等都讓張薇鬆了一口氣。但想到以後學校作業變少了,張薇打算買幾套市面上流行的課後閲讀和學習材料,作為學校內容的補充。“怕自家孩子落後,跟不上。”
“害怕孩子跟不上”的擔憂,讓不少家長“自覺”給孩子加碼。學校作業少了,孩子卻沒能真輕鬆。對此,郭學萍表示,家長自我加壓未嘗不可,但切忌“壓力失度”。
浙江麗水市蓮都區高溪小學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教學樓走廊上觀察成熟的蔬菜及根鬚。新華社發
教師:自我“增壓”,把原來批改作業的時間拿來提升專業能力
上學期期末,郭學萍在微信羣裏看到一位老師分享2021年1月最新《六年級期末教學質量檢測卷》。
密密麻麻的試題排版讓郭學萍覺得“眼累”,細讀題目,又覺得“心累”。
把宗白華的《楊柳與水蓮》用來做對話填空練習,沒有多少考查價值;作文題《我是創文小主人》,連老師都不明白“創文”是什麼意思。“試卷淨出些邊邊角角的題目,而不是考查學生的語言積累與運用,也無法打開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郭學萍説,“整張試卷有為難老師和學生之嫌。期末考試,教書人和出卷人是‘陌路人’,這是最可怕的事。”
由於出卷人和教書人不一致,導致“學的簡單考的難”,這讓老師不敢放低要求。為了應對考試,老師自然要選擇在作業上加壓。
新出台的“雙減”政策規定,“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這對老師來説,是不小的考驗。
在貴州劍河縣思源社區,來自南昌大學人文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和該社區的孩子在玩遊戲。楊家孟攝/光明圖片
“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在不分快慢班的情況下,課堂有限的45分鐘裏,只能照顧大部分學生。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覺得‘吃不飽’,接受能力差的‘吃不下’。作為老師,肯定得通過作業來補充課堂上的不足,讓學得快的學生鞏固知識,學得慢的學生跟得上進度。現在要求減少作業,為了讓有限的作業發揮最大作用,老師花的心思只會更多。”初中英語教師娟子説。
“如何平衡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成績提高與作業量減少之間的關係,確實是老師們需要好好把握的問題。”清華附中永豐學校教學輔助中心主任、語文教師孔冰認為。
郭學萍認為,“雙減”給孩子減負,實際上是給老師“出考題”,老師也要自我“增壓”。“增壓”就是把以往批改作業的時間拿出來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作業,形成良性循環。課堂上要精講精練,分解教學目標,化整為零。老師還要多學習教育心理學,掌握學生成長的自然規律,佈置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的作業,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和選擇性。
安徽蕪湖繁陽鎮城關一小教師(右)在家訪時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肖本祥攝/光明圖片
目標:從“眼中有作業”向“心中有學生”邁進
“雙減”政策實施後,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每天不超過90分鐘。為了保證各科的平衡,清華附中永豐學校採取年級組、備課組統籌的形式,規劃各科作業佈置的安排。
學校語文組的老師們做了個性化、彈性化、多元化作業的嘗試。比如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和看法,鼓勵喜歡攝影的同學用圖片,喜歡繪畫的同學用畫作,邏輯性強的同學用思維導圖等來呈現。
作業量減下來後,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何提升?“學校非常重視課堂教學效率,充分抓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力和展現力,強化高效課堂構建。語文課上,老師會定期要求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組織小組交流討論,指導學生把討論的思想成果做成思維導圖、小海報、PPT,輪流上台展示。還有讀書分享會、頭腦風暴、寫作訓練營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孔冰説。
福建莆田城廂區榜頭村,孩子們在籃球場打球。新華社發
郭學萍發現,有些學生回家做作業反而容易“磨洋工”,尤其是寫作文,所以她主張作文就在學校寫,學生寫作遇到問題,老師能隨時解決。“用一堂課練習作文,不用寫一整篇。可以加強片段練習,寫人分解成外貌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一個片段10~15分鐘就能完成隨堂練。”
“還可以組織小比賽,比如生詞默寫賽,如果全對就可以獲得一張作業免寫條或其他小獎勵。學生會自我激勵,自主地去完成記憶生詞的任務,讓學生用內驅力來實現自我提高。”郭學萍舉例説。
18年前,杭州市臨平區信達外國語學校就開展了一輪“作業改革”,老師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原創設計家庭作業,規定不得超過一張A4紙,從量上控制作業時長。
然而,2020年,學生上交的一份少先隊代表大會提案——《關於每個月第二週為無作業週末的提議》,引起了校長鄭曉娟的關注:“我們研究作業的落腳點一直放在教學的實效性,但恰恰忘了作業設計的初衷。”
學生到底喜歡什麼樣的作業?通過討論和徵集,學校共收集到來自家長、孩子的1200多份“金點子”,並按照學生訴求,設立了每月一次的無作業週末。
此後,每月的無作業週末,親子陪伴、遊歷,結合生活實際、四季交替的特色作業代替了原來的書面作業,學校作業實現了質的提升。
今年端午假期,四年級的老師們設計了“我為家人設計營養午餐”的項目式作業,要求高、難度大,融多門學科於一體。“學生們很喜歡,有的孩子為了這份作業忙了整個假期。能力較弱的,由同伴互助,合作完成。核心素養的形成在這樣的作業中水到渠成。”鄭曉娟説。
“雙減”政策出台,更加堅定了鄭曉娟在學校推動落實作業改革的決心和信心,“我們正從‘眼中有作業’向‘心中有學生’邁進”。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8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