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優化就業“端口”助力緩解學歷焦慮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最近,網絡上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熱詞,如“雙非碩士”“小鎮做題家”“985相親羣”“海淀家長”等。這些新詞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無論是就業焦慮、婚戀焦慮還是育兒焦慮,都與學歷焦慮掛鈎。這種焦慮不只是個體困擾,還正在成為社會層面的集體困擾。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適度的學歷追求是學子前進的動力,是教育發展的推力。但不顧成長的基本規律,不切實際地追求高學歷,由此會誘發學歷焦慮,既不科學也不理性。“唯高學歷”背後潛藏着高低貴賤之分的社會分工觀,容易對年輕學子產生誤導,給教育生態帶來負面影響。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單純以收入多少衡量職業價值,並非健全的社會“公理”。高學歷並不能與好工作、高收入乃至高幸福指數畫等號。躺在高學歷上睡大覺,遭遇就業困境的人也不少見。

高學歷的生成是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給學歷熱降温,緩解社會學歷焦慮,讓教育迴歸理性,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緩解學歷焦慮,關鍵在於優化就業“端口”,讓不同學歷背景的人找到最佳位置。而優化就業“端口”,政府要做好示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上述要求要得到紮實落實,用人單位要祛除學歷矯情,刪除高學歷“霸王條款”,以德為先,任人唯賢,選拔合適的人進入合適的崗位,為全社會做好示範。同時,還需對非名校不錄的招聘噱頭説“不”,嚴禁學校以“北清率”為宣傳點。

優化就業“端口”,社會選人、用人還要釋放善意。民營企業等用人單位要轉變用人觀念,樹立科學的用人觀,消除用人歧視和學歷虛榮,實現人職匹配,積極為不同學歷背景的人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主流媒體及自媒體要做好“去學歷化”宣傳,彰顯不同學歷背景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價值,表彰各行各業的成功者,讓他們走進公眾視野。同時,最好做到“對口”擇業、用人,理工科尤其如此。一方面,專業“對口”可減少學徒時間,縮短適應期,做到人盡其才;另一方面,專業“對口”擇業、用人,也是對社會就業、用人生態的保護,能夠有效防止無序用人及“搶飯碗”現象發生。此外,還要拓寬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建立職教高考制度,有望破解中小學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普通高考困局。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職業院校畢業生等新型技術人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要消除職業院校畢業生歧視,為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拓寬空間,在待遇薪酬、專業發展等方面予以保護,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住”“幹得好”,如此才能讓不同學歷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存在感、幸福感、歸屬感,學歷焦慮也有望得到緩解。

(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1年01月15日第2版

作者:呂建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