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面對僅一千守軍的陳倉,諸葛亮為何出動八萬之眾,此舉另有深意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經典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發生在陳倉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郭淮、郝昭和姜維。故事梗概如下:

孫權在武昌稱帝,任命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將軍,諸葛瑾長子諸葛恪為太子左輔。隨後,孫權又召集羣臣商議伐魏之事。老臣張昭提出,可派人前往蜀漢,展開聯合行動,孫權隨即命使者來到成都。

諸葛亮認為,可以建議孫權派遣陸遜興師伐魏,等司馬懿被曹睿派去抵抗東吳之際,自己再從西北出兵。於是,諸葛亮派太尉陳震出使東吳,將自己的作戰計劃轉告孫權。孫權大喜,下令陸遜在荊襄地區訓練兵馬,擇日出兵。

沒過幾天,諸葛亮得知陳倉守將郝昭病重,密令魏延和姜維率五千兵馬趕往陳倉城下,待火起之後全力攻城。魏延和姜維走後,諸葛亮又對關興、張苞進行了一番戰前部署,二人受命而去。

得知郝昭病重,郭淮連忙命張郃率領三千兵馬火速前往陳倉。誰知張郃尚未趕到陳倉,北伐大軍已經攻克該城,守將郝昭在守城過程中病重而亡。張郃率部來到陳倉城下時,不僅遭到關興、張苞的阻擊,又在退軍途中被魏延追殺,傷亡慘重。此後,諸葛亮又命姜維和王平分別率領一萬兵馬襲擊武都和陰平。

得知陳倉失守,郭淮連忙上表向魏明帝曹睿求援。此時,大臣滿寵告訴曹睿,孫權已在武昌稱帝,陸遜正在訓練兵馬,準備出兵犯境。曹睿大驚,向羣臣問策。司馬懿認為東吳只是坐觀成敗,只要擊退諸葛亮,東吳必然不會出兵。於是,曹睿任命司馬懿為大都督,接替病重的曹真指揮西北戰局。

小説中描述的此次諸葛亮攻佔陳倉及擊敗張郃的這場戰鬥,在歷史上並非發生過,完全是作者虛構出來的。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自從諸葛亮兵敗陳倉後,就再也沒有沿這個方面方向進犯曹魏,因此也就不會出現小説中所描述的諸葛亮攻克陳倉、郝昭被活活嚇死的故事情節。

這裏附帶説明一下,陳倉之戰結束後,魏明帝曹睿下詔命郝昭來到洛陽,賜爵為關內侯,並繼續駐紮陳倉。不過,不久以後,郝昭病情加重,最終不治而亡,他的死與諸葛亮毫無關係。

除了陳倉並未落入諸葛亮之手及郝昭也並非被諸葛亮嚇死之外,小説中描述的張郃與北伐大軍的交鋒也是作者的虛構。按照《三國志》相關傳記的記載,諸葛亮圍攻陳倉之際,張郃奉命增援。但當張郃率部進至南鄭一線時,諸葛亮已經因為軍糧耗盡而撤回了漢中。

既然史料中並無諸葛亮攻佔陳倉、嚇死郝昭、擊敗張郃之事,為何小説作者會進行如此虛構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是為諸葛亮遮醜。在小説當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作者又豈能讓諸葛亮敗在名不見經傳的郝昭手中。因此,作者才不惜筆墨,虛構了諸葛亮復仇的一幕,讓郝昭死於非命,以此體現諸葛亮的高明。

不少愛好者或許會對陳倉之戰產生一個疑問:諸葛亮此次出兵的兵力達到八萬餘眾,為何拿不下僅有一千多人鎮守的陳倉呢?有人認為,此戰僅僅是諸葛亮為了配合東吳在淮南一線的戰鬥而發動的一次牽制性作戰,目的是減輕東吳的壓力。因此,當得知張郃被調離荊州前線馳援西北時便主動撤軍。其實,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

以諸葛亮此次北伐的兵力來看,總計兵力達到了八萬餘眾。這樣的規模與“一出祁山”時相差無幾,這就説明了諸葛亮對此戰的重視程度。如果僅僅是進行牽制作戰,諸葛亮大可不必調動如此龐大的兵力去圍攻小小的陳倉。對於陳倉之戰,諸葛亮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利用張郃所率的曹軍機動兵力被調往荊州、西北兵力空虛時拿下陳倉這個曹魏西北地區的戰略要地,並以此為起點,威脅曹魏西北重鎮長安,從而實現佔據曹魏西北地區的宏大戰略目標。

不過,令諸葛亮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陳倉守將郝昭依託險峻地形進行了頑強而高效的抵抗,硬是將諸葛亮的數萬大軍阻擋在陳倉城下。雙方激戰二十多天,諸葛亮想盡了各種辦法,卻一直無法拿下該城。

最終,諸葛亮選擇全軍撤退,看似因為張郃率部趕來增援,但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卻是自己的軍糧耗盡。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的戰前準備嚴重不足,過於自信,自認為以自己的數萬之眾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內輕易拿下陳倉,卻沒想到在陳倉城下栽了一個大跟頭。還是那句話,內政、外交都是諸葛亮的強項,兩軍對壘、決勝疆場實在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