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其中一個版本。有的版本武聖是姜子牙,還有的版本,加入了其他的“聖”。其實,這所謂的“八聖”,最開始是脱胎於民間流傳的“三絕五聖”。
“三絕”按照《新唐書》的説法,是唐文宗時期官方弄出來的,包括李白、張旭、裴旻。然後又説,“五聖”是指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詩聖杜甫、劍聖裴旻。
在這裏,又把裴旻、張旭點了一遍名。雖然不知道“五聖”出處哪裏,但是裴旻的劍術的確非常了得。據説李白曾向他討教劍術,王維、顏真卿曾經都寫詩撰文歌頌過他。
那麼,為什麼知道裴旻的人比較少呢?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名氣比他響亮百倍的“劍聖”存在,這個人就是春秋時期的鑄劍大師——歐冶子。
所以,“劍聖”究竟應該是劍術高明的“聖”,還是鑄劍術高明的“聖”呢?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給出的答案會不一樣。
而且,在宋代以後中國人不尚武,筆桿子在文人手裏,沒有人替裴旻宣傳。所以,裴旻“劍聖”的稱號慢慢就沒有人提起了。
《新唐書》中介紹:唐文宗“詔以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唐文宗是唐代的第十四位皇帝,他所處的時期,宦官把持朝政,國家已經開始走向沒落。
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一次他找了一幫翰林學士來做三絕贊,最後就弄出了這“三絕”。“三絕”中最有名的就是我們的偉大的詩仙李白,第二位是草書發明人書法家張旭,第三位就是裴旻。
裴旻是開元年間的一位將軍,《獨異志》中説他臂力驚人,可以把劍擲入幾十丈的高空。等到劍落下來的時候,夾着電光俯衝大地。
《新唐書》説裴旻是“左金吾大將軍”,有一次他領兵在外作戰,被奚人包圍。四面箭矢一齊朝他射去,他在馬背上臨危不亂,從容拔劍,輕易就把所有箭擋開了,奚人嚇得當場逃跑。
裴旻藝高膽大,不光在戰場上“能打”,打完了仗,他還會給手下的兄弟們跳“劍舞”。大書法家顏真卿,曾經還專門給他作了《裴將軍詩帖》。
王維也寫詩讚美他説:“見説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意思是説:聽説有人跑到雲裏捉住了狡猾的胡虜。我説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天上站着一個裴將軍!
裴旻這麼出名,除了本身劍術了得,很可能是因為唐玄宗這個人很喜歡看“劍舞”。如果還記得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就會知道,公孫大娘當年就是唐玄宗最愛的舞姬。
相傳“草盛”張旭就是在看了她的劍器舞,才發明了“草書”。公孫大娘當初在唐玄宗面前是一個大紅人,有多紅呢?杜甫在詩中轉訴了她弟子的話,“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唐玄宗愛看“劍舞”,所以他不光喜歡看女子的劍舞,自然也要看男子的劍舞。何況裴旻真的會武功,所以他跳“劍舞”一定會更好看。
李白也是一樣,他不僅會寫詩,還會舞劍,並且他的詩也愛寫“劍”。有人做過統計,在李白的詩篇中,“劍”字一共出現了107次。
在這三個人中,張旭的草書寫得是劍拔弩張,李白的詩是寫得劍氣蕭蕭,而裴旻則是一名“真劍客”!所以,他們被唐文宗封為了“三絕”。
至於“五聖”説法的由來,就不知道是咋回事了,估計也不是出於古代的官方之口。因為資料顯示,杜甫“詩聖”的名號,是出自明朝楊萬里之口,他也是第一個稱杜甫為“詩國聖人”的人。
假如這個説法是真的,那就可以由此倒推結論:裴旻在唐朝,不可能成為“劍聖”。“聖人”比皇帝還要牛很多,在唐、宋兩代曾經是帝王、太后才有的稱謂,怎麼肯隨便封給普通人呢?
所以在唐代,孔子是“文聖”,姜子牙是“武聖”。那個時候的關羽,還沒成為“武聖”。而別的“聖人”,基本上都是民間封的。裴旻的這個“劍聖”,實際上只是唐文宗封的“劍絕”罷了。
當我們搞清楚裴旻為什麼會出名之後,大概就明白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他了。因為,事實上他很可能除了給唐玄宗、李白、王維、顏真卿等人表演過“劍舞”,並沒有什麼實戰成績。
如果沒有真的本事,那麼為什麼王維會誇耀他呢?其實大家忘了,王維最初在宮裏只是一個樂官,負責禮樂。所以他寫小詩,誇耀別人,不是很正常嗎?
不過話又説回來,就算裴旻只是在“跳劍舞”,但他也是真的跳得好。就像雜耍藝人,那也是要從小苦練到大的,表演過程中還會有生命危險呢,怎麼就不值得讚揚呢?
不過,也有可能他是真的在戰場上表現勇猛。但是他一生的事蹟,比起別的同行還不算值得誇耀。畢竟普通人眼中的唐朝猛將是秦瓊、尉遲敬德、程咬金那類的。
至於“劍聖”這個名號,其實還是應該給鑄劍大師歐冶子。歐冶子是戰國時期的越國人,著名的“龍泉寶劍”就出自他之手。
他的一生非常傳奇,曾鑄造出過八柄絕世寶劍,它們分別是:巨闕、魚腸、勝邪、純鈞、湛盧、龍泉、工布、泰阿,其中龍泉本名是“七星龍淵”。
這八柄劍每一柄的名字叫出來,似乎都帶着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另外,前幾年國家還組織人員復原過湛盧劍。
因為春秋戰國有很多相關的史書裏,都曾提到過歐冶子和他鑄造的劍。因為講得太神奇,一度有人懷疑它們不存在。不過,近代不斷有出土文物證實,歐冶子的劍是真實存在的。
歐冶子的鑄劍術,代表了春秋戰國時期,冶金工藝的頂級水平。所以早些年我們所説的“劍聖”,一直都是歐冶子,而不是裴將軍。
大概是由於最近幾十年,國人都不太關注戰國的故事了。特別是十幾年前,流行的都是清宮辮子戲,所以大家就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劍聖”了。
“劍聖”為什麼不出名呢?主要還是因為“聖”是一個非常尊貴的稱謂。歷史上,古代官方明確的聖人,除了孔子、老子以外,還有一個聖人就是姜子牙,他是唐代官封的“武聖”。
連孟子都不能稱為聖人,只能稱為“亞聖”。因此,大多數的“聖人”只能是民間封的,而且想讓民間封“聖人”,也是要論貢獻的。
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因為他的詩悲天憫人,超越了時代審美;張旭為什麼被稱為“草聖”?因為他開創了一個書法流派,影響千年,直至今日。
“茶聖”陸羽著《茶經》,也有作品傳世,“畫聖”吳道子的畫,也有保存到如今的。唯有“劍聖”裴旻只在歷史上留下過幾則野史傳説,而真實戰功幾乎沒有,所以也就沒人記得他了。
最後,中國自宋代以後就不尚武了。書、畫、茶、詩都和文人有關,文人自然會吹捧,鑄劍術和武術與文人的關係不大,自然不會受到文人吹捧。沒有人吹捧,慢慢就沒有影響力了。
在2009年的時候,“龍泉”的故鄉曾經給歐冶子舉辦過一場聲勢浩大的“公祭”活動,而現在一般稱他為“中國鑄劍之父”、“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