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裏是懂服裝懂時尚的au姐。忙忙叨叨過完年,今天au姐又來和大家聊服裝啦~年前分享了一篇有關衞衣如何暴利的文章,沒想到大家還挺感興趣的。既然如此,au姐就針對朋友們的私信,再補充幾點自己的看法吧。大家可以參考。au姐雖然從小就在服裝廠長大,但是專業上肯定不如科班出身的有水平,但實踐上還算可以,所以au姐就站在服裝人的角度上跟大家聊聊,請大家在包含的基礎上多多支持、關注au姐。
正文開始前,先來品品奢侈大牌的品牌效應有多狠。比如前不久LV推出的天價空氣馬甲可謂席捲了整個時尚圈,一眾網紅博主都爭先恐後地穿上了這迷之戰袍。不得不説,LV真的很會營銷造勢。為啥這麼説呢?
首先這如同快遞盒內填充物一般的塑料服裝確實雞肋不實用,屬於非必需品。單從性能來看,這玩意兒夏天不透氣,冬天不保暖,不抗風不防水,哪怕是走在路上,估計身邊的行人都要敬而遠之,生怕一個不小心給颳着蹭着賠不起。
但就是這樣一款百無一用且血貴的空氣馬甲,卻成為一件難求的稀缺單品,靠的就是品牌號召力,畢竟它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帶來強烈的個人愉悦感以及社會認同感。要知道,LV售賣的可不是快遞小哥都能給你的100%聚氯乙烯材料,更不是動動嘴就能充進去的二氧化碳,而是品牌歷經多年風雲變幻仍在時尚界屹立不倒的品牌效應。這裏au姐想説的是,衞衣這類單品亦如此。
如果説服裝行業算是一個終端產業,面料、輔料以及製衣行業都算是服裝行業的上游。先簡單介紹一下國內傳統服裝行業的流程:例如,國內某二線品牌請了大牌/海歸設計師,每年的3,4月份就需要出秋冬系列的手稿,通常都要參考一些米蘭時裝週,倫敦時裝週,北京時裝週的設計,從中選取元素和色調的相關題材。然後製版師做出初版,再和設計師溝通,優化版型、面料輔料、工藝等各方面的細節,單是這一階段就要經過三次以上的改動。之後再把稿子交給相應的合作工廠進行加工。有一些有追求的品牌方會採用客供面料輔料的方式,對整個生產環節的工藝(針腳,線頭,質檢驗收要求)進行規範,例如給到工廠的工藝單等等。
總之,一件衣服從設計圖紙到穿在我們身上的過程,説簡單也簡單,説複雜也挺複雜。牌子貨的整個生產流程大概需要人力、生產工具、試錯、時間等成本,這還沒算銷售成本和庫存。以線下銷售為例,眾所周知,每間門面是需要租金、人工、水電等開支的,而這些費用最終都是摺合在售價裏的。而且品牌貨還需要打廣告,這又是一筆費用。
反觀工廠貨,它可能是不需要試錯成本的,時間和人力就省下來了。所以從生產方面講,牌子貨和工廠貨之間是有區別的。而銷售方面,工廠一般位於比較偏僻的工業區,通常沒有線下門店,門店成本也相對低很多。
那大家可能要問了,工廠貨和牌子貨的質量真的差很多嗎?其實也不一定。品牌貨勝在品質穩定,品牌方是有自己的做工要求的。工廠貨主要還是看客户需求,客户要求高,衣服的質量自然不能差。相應地,隨便做做也能是件衣服。
還有一種情況是,代工廠。一般和品牌合作的工廠,其工人、設備、生產流程、原材料供應商等都是按照品牌方的要求進行的,所以這種情況下,如果説我要自己做一批貨,那我的產品是之前的水準生產的,自然差不了。品質不錯質量又便宜,這就是代工廠受歡迎的原因。
囉嗦這麼多,au姐只是希望大家能做個精明的消費者罷了。雖説一分錢一分貨,但兩分錢不一定是兩分貨,要學會用更低的價格享受更好的東西。就拿au姐所在的地區——青島來説吧,青島即墨不僅有百年的代工經驗,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衞衣生產基地。出口的品質出口的面料,在韓國東大門賣500的衣服,這裏不會考慮品牌價值,只看面料成本及做工是否複雜。明明家門口就有,大家還跑去韓國買價格翻倍的,那就不划算了。
這裏插一嘴,説説很多人喜歡的東大門衣服為什麼貴。
相信去過東大門的朋友應該知道,那裏都是一個檔口一個檔口的,市場的競爭力很大。像ddp,apmplace這些樓的檔口更是一鋪難求,所以説檔口的租金也就跟着上去了。其次,現在韓國東大門的明星大樓對檔口服裝的原創性及品質的要求愈發的高,使得各檔口都有了自己的設計團隊。au姐前面有講過,一件衣服的成本=衣服本身的成本(面料成本、製衣成本)+隱形成本(研發成本、運營成本、設計、庫存),所以原創本身就是有附加值的。
言歸正傳,至於千元級的衞衣到底值不值得買,還是看個人的消費水平、消費觀念。例如學生黨或是年輕上班族,她們最愛的是快時尚品牌ZARA。買過他家衣服的朋友應該知道,質量可以説just so so,主要是穿款式。有一説一,對於年輕人來説,花低價就能擁有當季最流行的衣服,哪怕它只能穿一季也是挺香的。畢竟ZARA有個大型的設計師中心,每天參加各種時裝週抄靈感,一件大牌衣服從買回來到改成更簡單實穿的款,僅需短短几十分鐘的時間,成本自然低。
(右:膠囊衣櫥)
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大家對衣服的需求漸漸變成了“寧缺毋濫”,買衣服,版型、面料、性價比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你的經濟實力能支付奢侈品牌的品牌溢價,那你不妨給自己買幾件上檔次的經典款,但要是實力不允許的話,倒不如挑一些性價比更高的貨。
以上,au姐從大的方面聊了聊衣服的成本都是從哪來的,如果大家對衞衣的成本感興趣的話,請看au姐上一篇文章哦,這裏就不再囉嗦了。下面説點對大家買衞衣有用的——衞衣到底該怎樣選呢?
au姐個人認為,選擇一件衣服,首先是面料,其次是做工,再次是版型,最後是輔料等細節。
好面料也是版型的支撐,所以au姐選衣服先看面料。
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衞衣屬於針織服飾的範疇,而針織面料是按公斤計算的,是按重量去計費的。換句話説,雖然越重的衞衣不一定越好,但價格越貴。估計不少人在買衞衣肯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看網圖衣服很厚實很有質感,但拿到手卻薄如紙。因此,大家在買衞衣時,一定要問清衣服的克重是多少。
一般來講,冬季加絨的衞衣,其克重在460-560之間,而春秋季衞衣的克重則在280-360之間。不過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這裏説的數據並非整件衞衣的重量,而是每平方米麪料的重量。
拿來一件87MM家的衞衣給大家看看,廢話不多説,直接上稱。足足690克的重量,拿在手裏也是沉甸甸的感覺。像下面這種厚實的開衫大衞衣,不僅時髦個性,還保暖,拿來當外套穿都行。
再就是大家普遍都關注的衞衣起球問題。要知道,衞衣面料一般是純棉或者化纖混紡的。相對於純棉衞衣,化纖混紡的確實更容易起球,但也更結實,具有速乾等優點。之所以會起球,其實是因為纖維短的問題。
眾所周知,棉花的纖維短,所以無論是摻氨綸還是滌綸,都是先把化纖給剪短的。摩擦過後,短纖維纏在一起就起球了。説實話,純棉的衞衣也起球,只不過纖維結構比較脆弱,起球后就脱落了,於是肉眼看上去就不明顯了。
(織物起毛起球過程)
結論:衞衣是否起球和混不混紡沒有關係,主要還看工廠有沒有進行抗起球處理了。
看完面料看做工,包邊走線不能少。可以看領口、袖口部分的走線是否平整,毛邊有沒有收進去,以及走線的密度能否達到三釐米內走13到15針。
這裏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品牌雖然在做工方面達到了極致,但用的卻是中低端的面料,此時,大家往往就把面料給忽略了。所以在挑選衞衣時,最好是把面料、做工結合起來看。
相較面料和做工,看衣服的剪裁和廓形則是最直觀的,好的衣服都是立體剪裁,會貼合人體的曲線呈現出最佳的廓形。像太便宜的衞衣,它追求的就不是版型了,而是面料的利用率。
(拒絕廉價感!)
(推薦!)
整體講,版型好的衞衣更有型,上身不會軟塌塌的顯廉價。特別是偏修身的衞衣,上身有種小學生穿秋衣的感覺,完全丟失了衞衣本該有的時髦休閒屬性,au姐不推薦。
越是大牌的東西,其做工用料就越考究。以香奈兒的包包為例,別看滿大街都是,遠處看都大差不差,但細節之處卻能看出貓膩。就拿五金件來説,正品的五金件是經過打磨的,例如左邊的一字螺絲,其中間位置就有打磨的痕跡,反觀右側假貨,非但沒有打磨的情況,它用到的還是十字螺紋,要知道,大牌會選用一字螺絲或是六角螺絲作為固定五金件的材料,可不會用十字螺紋。
小小的輔料,大大的學問,衞衣也是這樣。高成本的出口衞衣基本上面輔料都是定織定染,螺紋、布料也都是同缸染色,帽繩也是可以定染的,這些都是需要增加成本的。外行人可能看不出來,但稍有色差的輔料都是後配的。
當然還有帽繩上的銅頭等細枝末節,確實看着不起眼,不過卻能體現一件衣服的品質。
至此,今天的文章就先寫到這了,説了這麼多,希望能幫到大家。碼字不易,點個贊是對au姐最大的支持,感謝。au姐只是個服裝人,深知服裝水深,有關服裝的一切問題,可以私信。文中有沒説到的內容,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