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歷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大一統王朝,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統一天下之後,説道:“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誠然,自三皇五帝以來,確實沒有哪個朝代可以像大秦一樣,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這樣的“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説它能夠“傳之無窮”,也並不完全算是“異想天開”。
可是,我們都知道,始皇帝原以為能夠傳至萬世的大秦帝國,僅僅15年之後,就二世而亡了。
其實,不止是秦朝,縱觀兩千多年的“帝制史”,不要説千秋萬世,一個王朝只要能夠傳到十世左右,就已經可以稱得上“長壽”了。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歷時10世210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歷時8世196年;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歷時14世28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歷時6世167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歷時7世152年;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歷時12世276年;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歷時11世276年。
上面小編所羅列的這幾個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一統、長命王朝;像秦、隋這樣二世而亡者,或者是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期,那些走馬觀花似的短命王朝,根本沒有羅列。
我們不難發現:從來沒有一個封建王朝,可以存活超過300年——享國時間最長者唐朝,也不過289年;明清次之,均是276年;剩下的兩漢以及兩宋,享國時間就更短了。
據此,就有人提出:封建王朝似乎有一個活不過三百年的咒詛。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自然知道:所謂的咒詛肯定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不過,當所有的封建王朝都遵循了這種規律時(存活沒有超出300年),這其中就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小編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制度問題
比如大秦,它能夠統一天下,靠的是“商鞅變法”以來,一套行之有效的“獎勵軍功、耕作”的酷法制度。
這樣的的制度在大爭之世,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國家內的每一個人,讓整個大秦成為一架戰無不勝的戰爭機器。
可是,當大秦真的統一之後,酷烈的耕戰制度,就有點不合時宜了——秦二世固然是昏聵無比,但是從陳勝振臂一呼“從者雲集”,以及“天下苦秦久矣”字眼屢屢出現在史書中的情況來看,大秦之所以覆滅的如此迅速,主要還是它的制度出現了問題。(凡是後世的“長命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會及時調整策略,與民修養生息)
還有,像隋、晉、宋這三個朝代,它們雖然沒有秦朝覆滅的那樣迅速,但也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疲軟王朝。
為什麼小編會把它們列在一起呢?
因為它們三個都是典型的“得國不正”(隋篡北周、晉取曹魏、宋代後周)。
如果,我們稍微觀察一下,歷史上那幾個“長壽”王朝,就會發現:它們的建立都經過了全面的、徹底的武裝鬥爭,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打破原有的社會階級、固化(打破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而隋晉宋這三個朝代呢?只是進行了有限的“革命”——在全盤接收前朝政治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局部的改進。所以,整個王朝的統治階級(既得利益者)其實並沒有改變。
而當君主向既得利益者妥協時,王朝必然疲軟,如晉與宋;
而當君主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時,迎來的必然是反叛,如隋朝(隋煬帝得罪了關隴集團);
第二、君主素質一代不如一代,在以人治為主的封建社會,直接影響了王朝命運
不可否認,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君主的個人素質直接關係到王朝的興衰命運。
而且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每個朝代的初期,都是雄主、英主雲集,越到後期,君主的質量就越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每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必然是“天選之人”,其個人素養和閲歷都是,後世無法比擬的,在開國之君的言傳身教之下,第二代,第三代君主(兒子、孫子輩)的眼界與格局自然也會高人一等。
可是之後的君主,就沒有這樣的“福氣”了,他們從小錦衣玉食、跟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他們或許從書本里、從老師那裏可以將“帝王之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大部分都是“眼高手低”,實際操作能力極差。
所謂“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説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再碰上帝王的本身品性低劣,只知道玩樂,那絕對是亡國之君,沒跑了——基本人,每個朝代的滅亡,都伴隨着昏君的誕生。
第三,其實,真的存在“歷史週期律”
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不管是哪個朝代,它的歷史基本可以分為這麼幾個部分:
王朝初創、百廢待興時期;
治世降臨、蓬勃發展時期(所謂的“某某之治,某某盛世”);
弊病叢生,直至滅亡時期;
只要將“漢唐明清史”在腦子裏稍微過一遍,就會發現:基本都是這個套路。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和第一點的制度建立有着不小的關係:當一個新的王朝(制度)建立之初,整個社會必然充滿的“空缺”,每個有能力、有背景的人(家族),肯定都會利用制度,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個過程大概持續50年到100年不等,即是所謂的盛世)。
但是,蛋糕只有那麼大,當第一次分配完成之後,既得利益者必然要拼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利益,也就是現在所説的壟斷。這樣的結果,往往會形成階級固化、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時候,國家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不過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這樣的反腐拉鋸中,王朝又度過了百十來年)
然後就是矛盾徹底爆發,整個天下動亂不止。而所有暴亂的起因,往往是由天災開始(食物不足),由皇帝昏聵(貪圖享樂、不斷價税)加劇,最終形成燎原之火,從而帝國徹底覆滅。
當然,這只是一般規律上的原因。
還有一點,小編覺得也非常重要:在農業社會,由於生產力有限,一個國家所能養活的人口基數是有限的:
一個國家由建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盛世來臨,伴隨着的往往是大口大爆炸。可是,在古代社會,畢竟土地有限、生產力有限,所以,總糧食產量也有限。
因為糧食問題,在古代中國一直存在一個人口上限(從古至今,每個朝代不等,大致在6000萬至1億人口之間),而盛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伴隨着人口數量達到生產力所能供養的極限(大約為200多年,人口繁衍就會達到這個數字);當人口超過閾值之後,接下來必然是口糧不足而引起的危機。如果此時再出現一點天災、人禍,那麼王朝的喪鐘則必然敲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