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無名乞丐臨終前寫下《絕命詩》,句句經典,令無數讀書人羞愧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時光中,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唐詩宋詞,明清小説,可謂是百花爭放。在我們現代,我們從小學到大學都會經常的學習這些文化,尤其是唐詩宋詞,甚至有着“讀背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吟”的戲稱,無不説明這唐詩宋詞的數量之多,質量之好。
提起李白,杜甫,王維這些名人大咖,我想我們大家都會吟誦出他們的幾句詩句,然而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着太多的詩人留下了自己的詩章,這些人有懷才不遇名落孫山的,也有一腔熱血保家衞國的,而他們的身份也涉及在各個行業,有官員,有商人,還有農民,
而在清朝,甚至有一名乞丐也寫下了一篇傳世名作《絕命詩》,一度廣為流傳,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無名乞丐
在清代嘉慶年間,此時的大清已經慢慢的從康熙盛世中走了出來,乾隆的七下江南已經將國庫消耗殆盡,繼位的嘉慶皇帝此時的工作就是一心一意的想辦法增加國庫收入。但此時,高高在上的皇帝,以及身居高位的大臣們,卻不知道在京城順天府郊外,卻有着一名不一樣的乞丐。
在中國古代,乞丐大部分都是一些社會最底層的百姓,因為天災人禍,乾旱洪澇等等原因,或者因為自己身體上的缺陷,等等原因,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所以選擇了乞討為生。
然而這個乞丐卻不一樣,當別的乞丐都在乞討財物的時候,這個乞丐卻對於金錢毫無興趣,表現出一種視金錢如糞土的處世態度,他只乞討食物,或者衣物等。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乞丐也在當地比較出名,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位乞討偏偏不要錢的特殊乞丐。
這一年的秋天格外的寒冷,人們早早把準備好的禦寒衣物拿了出來。在古代,棉衣還是一種很昂貴的生活物資,普通的百姓人家也是隻能勉強為自己湊足一身棉衣,縫縫補補,一身棉衣很可能被來來回回翻新十來遍,所以除非是大富人家,普通的平民百姓大部分是沒有多餘的餘力將棉衣施捨給乞丐的。
因此對於乞丐而言,寒冷的天氣往往是最難熬的,很多人往往前一天還好好,一夜過後,就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
乞丐身死
而這名乞丐,顯然成為了眾多凍死的乞丐中的一員,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寒風冷氣逐漸的侵蝕着這個沒有姓名的乞丐,在第二天醒來,四肢僵硬不能動的無名乞丐就這樣橫躺在了一條幹旱的溝渠裏,沒有了生機。
幾天之後,這個沒有了生息的無名乞丐終於被同行的一個老乞丐發現了,看了看這個已經死去的無名乞丐,老乞丐嘆了口氣,像是在感嘆:“難道這就是他們這些乞丐的悲哀?”確實,他們誰也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看到太陽。
雖然只是一個乞丐,但是人命關天,並且這些乞丐大部分都是孤身一人,也需要官府出面為他們找一個安葬的地方,不然放在那裏沒人管,等到屍體腐爛了則容易發生瘟疫。
於是老乞丐最終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當地的官府。
聽了乞丐的彙報,當地的官員則迅速的派遣了相關人員進行處理,乞丐被凍死這種事情對於這些官員而言,也是已經看慣了的事情,所以處理起來倒不是什麼難事。
被派遣負責處理這件事情的官吏也是熟手,對於這種事情的處理倒也熟練。檢查了乞丐的屍體確定是凍死之後,也順便的清查了一下乞丐衣服裏的遺物,看看有沒有什麼遺物留下。
傳世之作
而這一搜查,卻搜查出了一篇傳世的文章。
原來在乞丐的懷中,官員發現了一張紙,而在紙上,工工整整的寫着一首詩,這首詩讓看到的官員大吃一驚,此詩名叫《絕命詩》,只見詩上寫到: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這樣一首才華出眾,彷彿看遍了世事浮沉的詩竟然是眼前死去的乞丐所做,這令無數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把這篇傳世名作與眼前這個髒兮兮的死乞丐聯繫在一起。
但是這樣工整的字跡無不標明着這名乞丐原來最起碼是一個讀書人,無論什麼朝代,讀書人總歸是有着一定的身份優勢的,士農工商,士永遠的排在了前列。
而這位讀書人最終卻落得個乞丐的地步,無疑讓相關的辦案人員有些迷惑,不懂得能做出這樣優秀詩篇的讀書人為何淪落至此。
於是辦案人員就帶着這篇傳世的名作去見了當地的州官。他將這篇《絕命詩》交給了州官後,這名舉人出身的州官,看到這篇傳世名篇也是大吃一驚,連忙追問是誰做出的這樣的名作,當得知竟然是已經被凍死的乞丐生前留下的,州官也表示難以相信。
俗話説,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讀書人們往往對於別人的作品儘管佩服卻並不服輸,但是有時候也會惺惺相惜,這樣一位富有才氣的乞丐無疑讓這位舉人出身的州官對他感到惋惜。
當得知這樣的一位人才淪落為乞丐,最終一身才華無從施展,竟然落得個被凍死的下場,無疑讓這位州官感到羞愧,這樣的人才自己作為當地的父母官竟然沒有發現,這是一種嚴重的失誤。
於是為了能夠彌補自己的失誤,這名州官則將這首詩公佈與眾,讓當地的文人才子們好好看看學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一首傳世名詩被人遺忘丟失。
當然,為了彌補自己的愧疚,州官還為這名無名的乞丐專門建造了一座墳墓,並且自己親自為其撰寫碑文,然而因為這名乞丐的來歷無人清楚,名字也沒人知道,於是人們就稱其為“通州詩丐”。
詩中內涵
我們來看這名乞丐的絕命詩,它是有着很高文學素養的,比如它詩文前半部分將自己比作了水上的海鷗,借用了杜甫的“天地一沙鷗”的典故,將自己孤苦伶仃的身世表現了出來,再看後來的“竹杖”用了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典故,將自己的豁達也一下子表現了出來。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這樣的詩句則表達了詩人儘管討飯,但是卻仍然樂觀;而到了之後的“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詩文盡顯大氣之風,踢翻塵世界,肩挑古今愁,一種磅礴大氣的高潔也被刻畫的淋漓盡致。
而最後的“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則算是乞丐對自己身世的一個總結。或許他曾經也是有身份的人,但是每日裏為了生活卻被不停的限制,最終決定學陶淵明一般“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離開,就算做了乞丐也不後悔。
這樣的詩篇全篇借用了多個典故,卻又能都巧妙的運用到了自身,不顯突兀,將自己樂觀豁達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或許正是因為無名乞丐的豁達,還有它那讓人充滿想象的曾經,最終才讓這篇《絕命詩》被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