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0年高招報告出爐,為你解讀“非常”高考
今天,1071萬考生走進考場,2020年高考大幕正式拉開。
這場高考註定不平凡。這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高三學生轉入網上學習、網上備考,高考被迫延期一個月。這一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正式落地實施。這一年,自主招生取消,強基計劃啓動,高職連續第二年大擴招。
同時,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後的第一次高考。高考首日,讓我們跟隨中國教育在線最新出爐的“2020高招報告”,一起走進2020年的“非常”高考。
01
高考報名人數創新高,
高等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
1.高考報名人數再次增長,2020年達1071萬
教育部日前公佈,2020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再次增長,達1071萬,突破了2008年的峯值1050萬,創造了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歷史新高。
與2008年不同的是,高考的錄取人數大幅度攀升。2019年,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總人數達到了914.9萬,而2008年僅為607.66萬。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51.6%,在學總規模也首次突破了4000萬人,我國高等教育正式進入普及化階段,提前一年完成2020年目標。
2.高職百萬大擴招任務完成,今明兩年將繼續擴招200萬
2019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的計劃,開啓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又一輪大擴招。教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高職擴招共116萬人,百萬擴招如期順利完成。
招生規模的擴大,倒逼着高職教育的改革發展駛入“快車道”。2019年,“雙高計劃”、“1+X”證書制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等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措施逐步落地實施,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型的重要一步,也為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供了契機。2018年12月,教育部開始佈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自2019年至今,教育部分兩批公佈21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院校更名為大學。
02
確保考生安全健康,
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
新冠肺炎疫情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高考,為確保考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叫停了線下聚集性考試,高考整體推遲到7月7-8日舉行。與高考相關的一系列招生考試工作也有所調整。
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工作,提出原則上高考前不組織現場校考,要求高校儘可能減少校考專業範圍。對於確須組織校考的專業,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勵高校採取考生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進行考核。對於專業性強且擬繼續組織校考的高校,鼓勵先通過提交作品、網上視頻面試等非現場考核方式對報名考生進行初選,在高考後再組織現場校考。教育部高校學生司5月12日發佈的“關於高校考試招生及畢業生就業有關情況”中提到,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組織了藝術類專業線上考試錄取或初選。此外, “強基計劃”有關時間節點順延一個月,體育類招生考試延遲至6月舉行。
確保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基本價值取向。3月31日,教育部召開的部署2020年高考工作視頻會議上提到,必須堅持“公平第一”,切實把疫情對廣大考生特別是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複習備考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部考試中心也一再強調,2020年高考命題保持平穩。另外,在與高考相關的招生考試工作部署上,教育部也專門提到了對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的保障。對於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工作,教育部提出,有關高校要為農村和貧困地區等不具備條件的考生提供參加考試的兜底條件保障。對於“三大專項”的招生工作,要結合農村和貧困地區實際及疫情防控情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招生宣傳,為考生提供政策解讀和諮詢指導,努力提高宣傳實效。
03
取消自主招生,
實施“強基計劃”
1.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取消“省級優秀學生”保送生資格
公平公正繼續成為2020年高考的核心主題,教育部繼續嚴管各類特殊類型招生。
2020年1月,“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決定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備受公平公正爭議的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這項實施16年的招生改革政策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不只是自主招生,對於藝術類、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等其它特殊類型招生工作,教育部也對資格審核、考試報名、考務管理等各項工作也明確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規範。
保送生方面,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數開始大幅縮減,從每年擬錄取6000餘人,下降至2000人左右。2020年,全國僅有51所院校擬錄取保送生2042人,為歷年來最低。教育部規定,2017年秋季及以後進入高中階段一年級的學生,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不再具有保送資格條件。這也就意味着,2020年起,保送生招生取消對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保送資格條件。目前,僅有四類學生仍具備高校保送生資格: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部分外國語中學推薦優秀學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運動員。
2.“強基計劃”招生中,數學、物理相關專業招生院校數量最多
2020年起,教育部決定在36所試點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也稱“強基計劃”),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對各試點高校“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的招生院校數量較多。其中,數學、物理相關專業的招生院校數量最多,各有31所。除此以外,個別高校在核科學與技術、力學、基礎醫學等關鍵學科領域也設置了招生專業。
就學科實力來説,各高校在“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上集中了各自的優勢力量。據統計,有超過半數的試點高校招生專業的相關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了A等級(包括A+,A,A-)。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學2020年招生的“強基計劃”專業相關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均獲得了A+,可以説是最強陣容。(注:由於與第四輪學科評估的學科分類不匹配,該統計中不包括歷史學相關專業)
“強基計劃”不單單是招生計劃,更重在培養。36所試點高校發佈招生方案的同時,也發佈了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並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單獨編班,學科交叉培養,強化通識教育,實行導師制,本-碩-博貫通式人才培養機制等。如,山東大學設計了“3+1+X”模式進行本碩博銜接式培養。南京大學不僅單獨設計培養方案,甚至明確承諾“每生一項目、一導師、一遊學”。上海交大則把強基計劃納入該校王牌培養模式“致遠書院”,為每一個強基計劃學生建立單獨的成長檔案。
清華大學新成立的日新、致理、探微、未央、行健五大書院是“強基計劃”方案的一大亮點,也是清華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一次創新。
3.高考成績是“強基計劃”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作為高校選拔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強基計劃”在招生選拔中,對學校數量及招生規模上都做了較為嚴格的限制。據不完全統計,31所試點高校今年總共計劃招生人數為3750(清華、北大、浙大、復旦、同濟未公佈具體招生人數)。其中,南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國科大計劃招生人數最多,均為210人,中國海大、中國農大、中央民大、電子科大計劃招生人數最少,僅為30人。
“強基計劃”在招生上借鑑了新高考改革地區綜合評價的模式,採用高考成績+校測成績合併錄取的模式。教育部規定,高考成績佔比不得低於85%,校測成績不得高於15%,最後按這一權重分配比例綜合計算,排隊從高到底錄取。高考成績得到了顯著的加強,有35所高校規定,“強基計劃”錄取時的綜合成績中,高考成績佔比為85%,南開大學更是提高到了90%。同時,在校測中,各大學也多強調了筆試的成績佔比,一般均在50%,個別學校佔比60%。
04
扶貧先扶智,
打好招生脱貧攻堅戰
1.繼續實行“三大專項”,高水平大學專項招生計劃穩定
隨着貧困人口的減少,高校招生中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生源的“三大專項”(國家專項、地方專項、高校專項)政策繼續保持穩定。2016至2018三年間,我國“三大專項”錄取人數穩中有升,近年一直穩定在10萬人左右。
高水平大學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的招生計劃人數穩中有升,為農村學子提供了更多上好大學的機會。通過對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重點高校的“國家專項”招生計劃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近三年來計劃招生人數相對穩定,且有小幅上升。哈爾濱工業大學雖在2018年有較為明顯的下降,但2019年也有所回升。
教育部在對2020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工作進行部署時提到,國家專項計劃實施區域的貧困縣脱貧後2020年仍可繼續享受國家專項計劃政策。
2.定向招生,補充中西部農村教師、醫生人才
為快速補充中西部等貧困地區較為集中,經濟社會相對來説欠發達區域的某些特定人才,國家和地方在高校招生中設置了公費定向招生計劃,主要是教師和醫生人才。一方面圓了寒門學子的大學夢,另一方面也為這些地區補充了優秀的教師、醫生等人才,推動了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
近幾年,高校招收的公費師範生和公費醫學生規模均有所增加。2007年起,國家依託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南大學等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施了師範生免費教育試點。
2018年,“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發佈,改進並完善了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將履約服務期調整為6年,恰好覆蓋小學或中學的完整教育週期。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招收公費師範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2015人。同時,國家公費師範生政策也帶動了各省(區、市)的地方公費師範教育的發展。
2010年起,為提高我國農村醫療衞生服務水平,補充中西部地區鄉鎮衞生院的全科醫生,國家開始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至今已實施十年。自2017年,國家免費醫學生招生計劃明顯增加,本科階段招生計劃人數由以前的5000餘人,逐步增長到了2020年6822人。
05
新高考改革持續推進
1.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省市新高考正式落地
2020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正式落地。這是新一輪高考改革以來,第二批實施新高考的省份。
從生源角度看,4省市區別較大。北京、天津、海南的考生數量相對較少,2019年高考報名人數分別約為5.9萬、5.6萬、6萬;山東考生規模較大,2019年夏季高考報名人數約為55.99萬,山東生源質量也比較高,因此備受關注,成為此輪高考改革的關鍵地區。
在新高考改革的總體框架下,第二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四省市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在具體細節方案上略有不同。對於高中生學業等級考試的賦分方式,北京和天津採用了“三分一段”,考生人數較多的山東採用了區分度更高的“一分一段”,海南則繼續延續其運用多年的標準分。外語考試次數方面,北京、山東僅僅在聽力部分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而天津、海南則是提供兩次完整的考試機會。
2.浙江調整新高考改革方案
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對浙江省高考綜合改革的原方案進行了系統性調整,對之前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具體措施。例如,將選考科目等級賦分的分差由3分改為1分,增強考生分數的區分度;外語和選考科目成績從2年有效改為當年有效,儘可能確保公平。同時,根據浙江省的實際情況,也堅持了原方案中的一些措施,如保留了3+3的選科模式等。
3.繼續推進大類招生
新高考改革地區均以專業為核心進行志願填報,為保障錄取工作,導致各高校不得不合並專業,進行大類招生,以確保生源充足。大類招生,無意間推動了大類培養與通識教育在高校的順利展開。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北京大學就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十六字教學改革方針,2001年正式開始實施“元培”計劃,這是我國大類招生的先聲。
實施新高考改革後,越來越多高校開始採用大類招生的方式。以浙江為例,2020年擬在浙江招生的1023所本科高校中,有326所採用了大類招生,佔比將近1/3。
然而,不同層次的高校採用大類招生的比例差異較大,高水平高校採用的範圍更廣。2020年擬在浙江招生的高校中,90.48%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採用了大類招生,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這一比例為67.35%,而採用大類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僅有23.9%。
4.綜合評價中高考權重增加
綜合評價招生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核心和亮點之一。其實此前各地都已經在探索不唯分數的綜合評價錄取。早在2011年,浙江省就開始嘗試“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
作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探索,綜合評價招生因為其複雜性,一直在審慎推進中,總體上佔比還比較小。
由於各地情況不同,綜合評價招生推進的進度也有所不同。在最早實行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綜合評價招生規模近兩年變化不大,較為穩定。在今年新高考落地實施的山東,綜合評價招生的計劃數為1880人。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各高校的綜合評價招生規則中,高考成績佔比明顯提升。據統計,在上海進行綜合評價招生的各高校,高考成績佔比普遍從2019年的60%提高到了85%,在浙江、山東進行綜合評價招生的部分高校,高考成績佔比也達到了85%或70%。
06
鏈接:新冠肺炎疫情對高考生的影響
1.疫情給絕大多數高考生帶來了心理壓力
高三對於高中生來講是一個關鍵時期,高三學生原本所承受的壓力就較大,加上疫情對大眾的心理健康帶來了較大影響,容易產生焦慮、恐慌、悲觀等情緒。
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確實給絕大多數2020屆高考生的帶來了心理壓力,68.58%的高考生表示有一定心裏壓力,19.4%表示有很大心理壓力,另有12.02%表示沒有額外的心理壓力。
2.超九成高考生認為疫情影響了學習效果
疫情之下,高考生無法正常復學,難免會對其學習效果產生影響。調查顯示,超九成高考生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自己的學習效果產生了影響。其中,27.72%的高考生認為影響很大,64.4%的高考生認為有一定影響,僅有7.88%的高考生認為沒有影響。
疫情期間,教育部號召“停課不停學”,絕大多數學校採取了網絡授課的形式,高三學生也不例外。整體看來,半數以上的高考生認為網絡授課的效果一般,22.01%認為效果很差,僅有17.93%和6.79%的高考生認為網絡授課的效果較好或很好。但對於不同學習水平的高考生來説,網絡授課的效果略有不同。在年級排名前20%的高考生中,有10.45%認為網絡授課效果很好,24.63%認為較好,這一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學生。
3.近一半高考生認為高考成績將保持正常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於高考生帶了一些負面影響,但總體來講,大多數2020屆高考生對於今年高考還是有信心的。調查顯示,有49.46%的高考生認為今年的高考成績將保持正常,與自己的平時成績持平,有10.6%的高考生認為會高於預期,當然,也有39.95%的高考生認為將會低於之前的預期。
不同性別高考生對於高考的信心程度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男生的信心程度要高於女生。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的女生表示對高考不是很有信心,而僅有27.74%的男生表示不是很有信心。在對高考成績的預期上,不同性別的高考生也呈現出相似的差異。女生往往持較為悲觀的態度,46.73%的女生認為高考成績將低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