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我們離未來教育已經很近了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好的教育不是把不一樣的人用一樣的標準培養成一個模子,而是把每個人培養成他自己,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國最有可能在未來教育發展上“彎道超車”,引領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劉苗苗
新冠肺炎疫情讓朱永新成為不少教育界人士心目中的“預言家”。
他曾大膽預言: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並認為“研究越是深入越發現,學習中心就代表着未來教育的走向”。
朱永新是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多年躬身於觀察和反思中國教育,通過參與教育規劃制定、出版論著、主持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等方式推動更好的教育發生。
究竟未來學習中心有什麼特徵?為何它比傳統學校更適合未來社會發展?如何加速傳統學校向未來學習中心轉型?帶着這些問題,《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專訪了朱永新。
未來教育與傳統教育最大的差別在於注重創造性
《瞭望》:無論傳統學校還是未來學習中心,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更好地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雙重背景下,國家再向前走需要什麼樣的一代人?
朱永新:“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未來教育發展要回答的根本問題。從國家教育方針來説,當然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對教育培養什麼人的基本規範。
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及聯合國、OECD等都對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做出一些結構性描述。我國也提出面向21世紀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和構成核心素養的若干方面,比如人文底藴、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方面,這些都為我們理解時代需要的人才特徵提供了畫像。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未來需要的人才絕不僅僅強調掌握專業學科知識這些智力因素,還更強調非智力因素。比如,有理想、有積極向上的力量,能與人合作、能創造等等。
《瞭望》:你認為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需要提供什麼樣的教育?
朱永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説,為滿足工業化大生產需要而產生的學校教育,目的是培養能適應流水線工作、擁有基本讀寫算能力的大批技術工人,也就是能掌握和應用既成知識的人,所以傳統學校教育的特徵是傳承知識,側重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和掌握能力。但進入現代社會,隨着新技術不斷髮展,流水線上的很多重複性勞動已能被機器替代,僅傳承和掌握既成知識已遠遠不夠,還要能創造新知識,發展創造力和應對生活工作新挑戰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來説,面向未來的教育要更注重創造性,這也是未來教育和傳統教育的最大差別。
當前項目制學習(PBL)風靡全球,就是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是用工程研究、項目作業的方式解決現實場景中的一些真問題。它不像傳統教育只強調接受知識,還要學生主動探究和創造。2019年我和美國聖地亞哥高科技高中創始人拉里·羅森斯托克交流獲悉,該學校的學生70%的時間都在進行項目制學習,即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老師指導下自主探索研究,形成的成果在學校發佈或展示。我認為這樣的教育契合未來教育特徵,學生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者,還是知識的創造者,能發展出創造精神、創造能力和創造習慣。
2020年12月22日,青島市即墨區大信普東小學學生在科技課上與機器人對話 梁孝鵬攝/本刊
未來學習中心:讓每個人都有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
《瞭望》:你堅信未來學習中心代表着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能描摹一下你對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嗎?
朱永新:未來學習中心肯定跟今天的學校不一樣。
今天的學校某種意義上還是孤島,可以相對獨立地辦學,完全能實現自己的封閉性內循環,本質上也不需要和外部世界進行更大的連通。未來學習中心則是彼此連接的環島,學生可以不再像現在這樣固定在一所學校學習,而可以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比如可以在這個學習中心學習數學,在那個學習中心學習藝術,在另外一個學習中心學習科技,而且可以跨區域、跨國界選擇不同的學習中心。未來學習中心可以是實體型的,也可以是網絡型的。
這就相當於把學校這一壟斷教育的“圍牆”拆了,同時把千千萬萬個圍牆裏可以實現自循環的教育資源進行拆分,再讓他們和社會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再排列、再組合,最後形成一個更大、更開放、更多樣,可跨國界、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跨時空的教育資源互動體系,學生在裏面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課程。
未來學習中心會讓教育呈現更多新景觀。比如,班級、年級、教室等概念將被重構,固定的班級、教室格局會被打破,學生上課要用教室時每個房間都要預約;因適應工業化生產方式和成年人工作生活節奏而設計的學校生活節奏和節假日也會被打破,學習時間很可能變得更加彈性,甚至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時間,學習中心很可能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變成全天候服務。類似好未來、新東方等教育機構,將會成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學習中心,社會培訓機構、教育機構和正規學校的壁壘也會因統一的學習中心身份而打破,學生沒必要疲於奔命於一放學就去培訓機構,負擔大大減輕,學習幸福感也會提升。到那時,哪個學習中心好就註定更受歡迎,最後在優勝劣汰機制下,教育資源會保持持續更新迭代的動力,促進教育質量整體躍升。
《瞭望》:你認為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是什麼讓你堅信未來學習中心會比傳統學校更優越?
朱永新: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是在教育資源尚不充沛的情況下,把所有教育資源集中到一個稱之為學校的地方,實現對工業化社會所需人才的大規模培養。這種教育體系最大的問題在於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用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統一的入學時間和統一的上課時間,還用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進度和統一的考試評價來培養年齡相同但個性迥異、能力水平不一的人,結果往往為培養一部分人要以犧牲另一部分學生的發展為代價。
與此同時,整個教育場景發生的變化也讓傳統學校進入“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衰亡期。最主要的變化是,教育資源的泛在化已使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發生,學生可通過圖書、媒體、網絡等途徑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不用非得去學校學習。一些地方的實踐還證明,如果做好家校合作,線上學習的效果不一定遜於學校,甚至可能好於學校。這種趨勢變化從根本上挑戰了傳統學校在知識和教育上的壟斷地位,勢必是一個革命性變化,會讓教育景觀發生更多變化。
未來學習中心基於現代教育場景而設,既緊密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又精準回應時代的人才需求,是更有未來感、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它最大的特點是給學生創造了多樣選擇,讓每個人都有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成為更好的自己。
中國最有可能在未來教育發展上“彎道超車”
《瞭望》:你曾説對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雖然是對教育“應當如此”的思考,但更多是對未來教育“肯定如此”的合理預期,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朱永新:我有兩個重要依據,一是從教育本性出發,我認為,好的教育的最根本性標誌,不是把不一樣的人用一樣的標準培養成一個模子,而是把每個人培養成他自己,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釋放人的能量,釋放人的可能性。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二是從未來學習中心的可行性出發,我認為,今天整個教育場景發生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學習中心呼之欲出。首先,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已足以支撐教育面向各級各類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其次,我對未來學習中心的所有構想都有原型。比如學分銀行,它是適應未來學習中心的教育評價系統,在這個系統裏,所有學習者的學習成果將以學分為單位進行度量、存儲、認證、積累和轉換,有利於促進人人、時時、處處學習。
因此,無論從理想還是從現實,從可能性還是從可行性來講,未來學習中心都應該做到、完全能做到,而且,我認為中國最有可能做到。
《瞭望》:為什麼這麼説?
朱永新: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我國一點不輸於西方教育,某種程度上還走在世界前列。業內一般認為,經合組織的教育理念代表着前沿,可是我們發現2020年9月OECD發佈的《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關於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幾乎未超出我們的預見。
其次,從技術上我國正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已走在國際前列,完全能夠支撐未來學習中心的構建。
最後,我國是一個有強大政府體系的國家,只要政府下決心,就一定能做到。
《瞭望》:你是説我國離未來教育、未來學習中心已經很近了?
朱永新:是的,已經很近了,近到我們已經站在了門檻上,就差臨門一推,未來學習中心就在眼前了。換句話説,中國最有可能在未來教育發展上“彎道超車”,引領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
《瞭望》:未來怎樣做才能加速我國推開未來學習中心的大門?
朱永新:首先,政府要下決心推動建立一個更開放的教育體系。一是調整一些教育政策,比如承認培訓機構和社會教育機構為學習中心,認可那裏學習的成果也能積累學分、轉化學歷,並允許政府向各種學習中心購買課程,那麼在競爭機制下,這些大大小小的學習中心就會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吸引更多各行各業的精英投身教育,促成一個“能者為師”的時代到來。二是搭建國家級公共教育服務平台,類似教育資源的“淘寶網”,吸引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入駐,以便擁有不同學習需求的機構或個人能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資源。三是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甚至政府可以把生均經費給到個人,同時設計好人才素養的底線標準和評價體系,讓家庭和學生自主選擇去學校還是去學習中心。
其次,鼓勵民間大膽創新創造。特別要探索一套推動教育創新交流、展現、表彰的機制,讓實踐中湧現的好教育實驗、教育課程為更多學校看見,並推動更多學校借鑑。
再次,給予校長更多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大膽探索。前段時間,我去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調研,這是目前中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中國質量獎”的學校。這所學校的上學時間是早上九點,比一般學校晚一個小時,學校的考慮是讓學生多睡會兒並避開早高峯的交通擁堵。此外,學校也沒有上下課的鈴聲,完全把上課時間交給老師和孩子自主決定,孩子上課期間若想上廁所,不需舉手報告,只要悄悄走出去即可,時長不作限定。
這樣的改革讓我們看到,在公立學校,一些讓學習變得更寬鬆的改革已在真實發生。遺憾的是這樣的改革還是極少數。希望未來教育能給校長更多辦學自主權,讓他們的創造性也得到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