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司馬光巧遇美貌舞女,怦然心動,寫下了一首情詞,成了千古名篇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經典

前言

在每個孩子的童年生活中都伴隨着故事,有的是中國傳統故事,有的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之類的外國故事。但是無論怎樣恐怕都會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在故事中,主人公的司馬光年齡尚不過是幼兒,但他卻在面對小夥伴掉入水缸的情景時毫不慌亂,選擇了砸缸救人。而小時了了的司馬光,在長大後也是成為了名垂青史的人物,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是編纂了《資治通鑑》這樣的史家鉅著。

如今,一部電視劇《清平樂》的播出,更是將司馬光推到了大眾面前。不過與在歷史上的高大上形象不同,電視劇中的司馬光卻成為了徽柔公主與懷吉之間愛情悲劇的促成者,這也為我們展現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而在歷史上這位以守舊著稱的文人還曾有過巧遇舞女並一見鍾情的風流韻事。為此,他更是寫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情詞,還成為了千古名篇。

巧遇舞女

宋朝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極其特別的朝代。雖然宋朝在對外之中屢有稱臣、納貢、求和之舉,未免更失漢家豪氣,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卻是宋朝時我國的文化達到了極盛。

在娛樂業上,瓦舍更是成為了大型的娛樂中心。其中不僅有唱曲的歌女,更有演劇的優伶等等,娛樂項目也是眾多。流連於歌舞之中的文人雅士,一如柳永等更是數不勝數。

但司馬光卻像是一個另類,對於這些項目他並不感興趣。他嚴肅、刻板、節儉,從不逾規,生活中的愛好就是讀書、做學問。

可作為官僚,應酬自然就少不了宴飲,少不了歌女助興。

在某天的一次宴會上,在一個深院裏,這樣一個書呆子形象的司馬光就這樣怦然心動了。

宴席之上,舞女在翩翩起舞,舞姿曼妙不可方物,然而這位舞姬卻並沒有像其他跳舞的人那樣濃妝豔抹,而是鬆鬆地挽了髮髻,臉上的脂粉也淡淡的,看起來截然不同。

體態輕盈,青色的舞衣如翠霧般籠罩在身上,舞姿像柳絮一樣飄忽不定,宛若天仙一般。

藉着酒力,一首《西江月》就這樣自司馬光心中成就。

而在詞的上片描寫佳人妝飾的美麗之後,下片中司馬光卻筆鋒一轉,將其眷念之情彰顯得淋漓盡致。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在見過了這位舞女之後,仿若點燃了司馬光心中久熄的火焰,內心泛起的波瀾可想而知。雖然彼此只見過一面,恐怕以後卻要惦念一生了,真真切切的是“一見不如不見,多情卻不如無情了”。畢竟酒醒之後,留下的只有追思與悵惘,只有那一輪高掛的斜月了。

而這“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之句,也憑藉這種真情實意的情感流露,看似矛盾的心裏描寫,成為了無數人的引用的千古名句。

可司馬光真的是為這一個舞女而寫的這首情詞嗎?讓我們看一下司馬光的“私生活”。

糟糠之妻不下堂

司馬光一生之中曾有過兩個兒子,但無奈都早夭而亡。“無所出”這樣的惡名,在古代極其講求傳承之下,可想而知會有多大影響。

可哪怕是這樣,司馬光卻都沒有選擇與妻子張氏和離,而且為了能夠讓妻子安心,他還過繼了侄子為嫡子。

就連張氏為司馬光張羅妾侍的時候,司馬光也像是個木頭人一般不看,反而還鬧出很多笑話。

有一天張夫人揹着司馬光買了一個美女,並且將這名美女悄悄安置在他倆的卧室之中,並且自己還找藉口出去,這明顯是想讓司馬光做壞事。可是司馬光回來之後,看夫人沒在卧房之中就轉身到了書房看書,而這名美女則只能孤零零獨身一人在卧房之中。

看見無法成事的張氏,無奈只能在司馬光到岳父家賞花的時候再次安排一個美貌丫鬟隨侍司馬光。只不過這時候的司馬光就沒有那麼客氣了,直接將丫鬟呵斥一頓趕走,張氏無奈之下也只能隨着丈夫這般。

而終司馬光一生,他都是一夫一妻的踐行者。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司馬光的心無旁、專一、專情。

至於《西江月》詞是否為舞女所寫,答案似乎也已一目瞭然。細讀這首詞,極有可能是司馬光的寄託之作。

當時是在宋仁宗趙禎時期,由於王安石決意變法,而身為皇帝的宋仁宗也支持王安石的作為,於是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一度被宋仁宗安置到地方為官。

而這首詞就是在這段時期創作出來的,司馬光渴望重返朝堂,推行自己的治國之策,可現實卻又讓他求而不得。情景如對舞女那相思一般無二。

小結

在電視劇中,司馬光留給我們的是固執、頑固的衞道士形象;在歷史上,司馬光留給我們的是温良謙恭、剛正不阿,儒家三聖之一的形象。

而這首他一生中唯一的情詞,其實無論是否為寄託所作,都已將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展現給了我們。而這也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司馬光吧。

至於《西江月》之詞,也因為輕倩婉麗,筆墨精妙,真情流露而成了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