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蹟:立國滅國、又立國又滅國,戰國第八雄終於在第三次立國
在中山復國剛剛6年魏國的魏武卒就掂着傢伙到家門口了。中山人還是很勇敢的,雖然經過三年浴血奮戰,最終還是亡了國。魏五候就把太子擊和著名政治改革家李悝,以及滅中山國的大將樂羊長期治理駐守,嚴防中山復國再次上演。
真是説神就來鬼。公元前378年魏國軍隊和中山的遺民,在澮水岸邊(山西臨汾境內)雙方又幹了一仗。這一仗讓已經癱瘓在地的中山國又趔趔趄趄地站起來了——再一次的復國了!
這一次的領導人史稱中山桓公,至於復活的過程史上並無記載,但通過上兩次滅國之後的教訓,桓公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遷都,把國都遷至靈壽,那裏背山面水易守難攻;
第二,加強國防建設。在邊境修長城,建烽燧,國防線設置關卡。往來行人,驗明正身。
第三,加強國內各主要城市的軍事防禦設施,深挖洞,廣積糧。並積極研發新式武器。
第四,改變外交政策。不結盟,保中立,少惹事,多發展。
如此這般之後,中山國換來了大約40年的和平發展時期。
經過40年的發展,也想直起腰板説話了,剛好國際形勢也變了。
公元前341年,齊趙聯軍在馬陵之戰中(眾所周知的“龐涓死於此樹下”那次)。魏國大敗但後來就和齊國拉起了聯盟。趙國高興不起來了,説大家玩得好好的,現在又和壞人玩起來了,唉,我不玩了。就這樣,趙國和齊、魏翻臉了。
中山國對國際形勢進行把脈分析:這齊國 魏國趙國,如果:中山國 齊國 魏國,那豈不是更加大於趙國乎?於是“恃齊、魏以輕趙” ,由40年的中立國,搖身組成了齊 魏 中山聯盟,和趙國翻了臉。
後來隨着形勢的發展,在秦、楚、齊3個超級大國之外的魏、韓、趙、燕、中山5箇中小國也坐在了一起組成聯盟關係,並且將各國國君的“候”“公”等稱謂一律晉級為“王”,以共同應對大國威脅。
這消息傳到了齊國,二貨齊王不高興了:小國家也稱王,我稱什麼呢?簡直是胡來!一怒之下先將小小的中山國拉黑。並遣使者到趙國、魏國,建議一同“出兵以攻中山”。因趙魏忠於盟約,齊的計劃落空,但自此之後中山和齊國的關係又蒙上了陰影。
公元前314年,燕國的國王噲自願將國君之位讓給相國子之,燕國出現內亂。這個機會又被中山國瞄上了,天賜良機豈能錯過?便趁機進攻燕國,並一舉拿下數十座城池。中山王得意忘形裏鑄起的“中山王壺”以示功績。無疑又惹起了燕國的憤恨。善於趁火打劫的中山國把國際關係一塌糊塗。
前面説過了,中山開始摒棄中立,首先拋棄了趙國而依附齊、魏。從那時趙國就徹底地瞄上了中山。後來又遇到強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成功,使趙兵強馬壯。分別於公元前307年、305年、303年、300年連續窮追猛打中山國,中山國的居民雖經浴血奮戰還是被蠶食得差不多了。齊和燕也都翻臉不來往,而且齊國、魏國、韓國、楚國在開戰中,它這個小弟徹底的被晾在了一邊。就這樣在趙國強大的火力之下,中山領土萎縮至滹沱河一帶,這還沒完。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繼續窮追猛打過河卒,派出20萬大軍對中山發動最後一擊。中山國,又沒了!
但中山國肯定很希望能故伎重演,隨着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這次,中山國從地圖上被徹底地抹去了。以後再沒冒過泡兒!
中山國由於面積小,國家比較弱。而且是“北狄”建立的國家,歷史上沒有多少的描寫,星星點點還都伴以別樣的口氣。上世紀70年代在石家莊市附近發掘了中山王陵墓,後來又在靈壽城的遺址發掘了中山故都,這樣,這個在大國夾縫中頑強地生存了數百年的小國,終於穿雲破霧般的來到了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