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嬴政徹底消滅六國只用了幾集,歷史中這幾集可是戰況激烈的幾年,打趙國、魏國、楚國都非常艱難,期間大秦軍隊也遭受過重大損失。其中,王賁率軍攻打魏國國都大梁便遭遇了魏軍激烈的對抗,三天之內損失一萬五千餘人,若不是後來天降大雨幫助王賁,王賁還不知道要損失多少人兵馬!
王賁打魏國並不佔優優勢,嬴政只給了王賁15萬人,聽起來是不少,可是大梁魏軍守軍便有8萬人,糧草足可以支撐三年,而且魏國是四戰之地,魏軍戰鬥力強悍,大梁城又非常堅固,因此王賁想要佔領大梁城並不容易。
大秦賦中的王賁
其實早在魏軍圍攻之時,魏軍之中便有兩員小將指出秦軍的缺點,他們都屬於將校之類的小官,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他們,日後卻成為滅秦的著名將領,尤其是其中一位,在《大秦賦》中只露了一面,日後卻爆發了巨大的反秦力量。
一位是校尉陳餘,他指出秦軍將領王賁指揮不當,如果他是王賁,一定會擺出軍隊虛弱的表象,誘導魏軍出城決戰,這樣可以減少攻城的損失。
另一位叫張耳,此次來到大梁只是協防,並非守城主將。面對精鋭強悍的秦軍,張耳並不慌張,非常冷靜地説道''士馬驍雄反示我以羸弱,隊伍整齊反示我以不戰。''和陳餘的思路是一致的。
大秦賦中只露一面的張耳
可惜的是,魏國有此良將卻並未得到足夠的重用,秦軍將領王賁則沉着冷靜,又及時利用了天降大雨的有利條件,水淹大梁才得以成功。嬴政聽聞陳餘和張耳這兩員小將的才能,深以為患,於是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餘。要知道,當時叛逃的秦國上將軍桓齮,懸賞也是一千金,能夠開出如此高價的懸賞,也可以看出嬴政對張耳和陳餘的重視。如果當時能夠捉拿此兩人,也不會有後來那麼多事,因為這兩人後來果然成了滅秦名將。
嬴政最後也沒能抓住這兩個人,張耳和陳餘逃到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藏了起來。他們明白,此時是嬴政的天下,秦國消滅六國勢不可擋,他們現在要做的是蟄伏起來,等待屬於他們的一刻。
大秦賦中的嬴政
張耳和陳餘並沒有等待多久,十多年後,嬴政病逝,秦二世胡亥上位,趙高把持朝政,濫殺無辜,嚴刑峻法,加重徭役賦税,終激起民憤。陳勝、吳廣起事後,很快佔領了原楚國國都郢陳,勢力不斷壯大,巧合的是,郢陳也是張耳和陳餘藏身的地方。
張耳兩人曾經幫助陳勝出謀劃策,還勸説陳勝先不要稱王,而是要復六國,爭取最廣泛的支持,然後再徐圖皇帝之位。陳勝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名句,可是他缺少長遠的眼光,急不可耐地稱楚王。
此後陳勝雖然建立了張楚政權,並派人佔領了天險函谷關,抵近咸陽,起義大軍不斷攻城略地,但是張耳、陳餘已經發現陳勝難成大事,於是便以攻打趙地為藉口,跟隨將軍武臣離開陳勝,併成功策反武臣,讓武臣稱趙王,張耳和陳餘也成為趙國的右丞相和大將軍。
反秦義軍
在張耳和陳餘的輔佐下,武臣佔領了大秦的燕、代等地,這些地盤當年都是大秦鋭士拼死打下來的,如今卻再度成為趙國的地盤。張耳、陳餘輔佐武臣建立趙國的後果是,大秦各地紛紛效仿,被武臣派去攻打燕地的韓廣自立為韓王,復活韓國;被陳勝派去攻打魏國的周市,扶持原魏國之後魏咎為魏王,復活魏國;齊地的田儋自稱為齊王,復活齊國。一時間大秦王朝搖搖欲墜。
武臣並不滿足於當前的地盤,於是派手下大將李良繼續奪佔大秦的地盤,可是秦軍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使出慣用的''反間計'',挑撥趙王武臣與李良的關係。
秦人對趙人的反間計屢試不爽,李牧的教訓就在眼前,但是復活的趙國依然沒有吸取教訓。君臣不合,矛盾激化,不過這次是李良斬殺了趙王武臣,張耳和陳餘再次逃脱。
亡於離間計的李牧
張耳和陳餘組織軍隊進攻李良,李良不敵,投降章邯。張、陳二人則擁戴趙國王室之後趙歇為趙王,繼續打着趙王的旗號活動。此時的秦軍還有章邯,還有南下援助的王離,陳餘和張耳的日子並不好過,秦軍將趙國圍困在鉅鹿一帶,張耳在鉅鹿城內守城,陳餘在鉅鹿以北屯軍以策應鉅鹿,但是因為兵力較少,不敢主動出擊秦軍。
也正因為如此,曾經一起並肩戰鬥的戰友反目成仇,張耳對陳餘未能及時出手耿耿於懷。我們知道,破釜沉舟的項羽解了鉅鹿之圍,可後來張耳卻收了陳餘的兵權。鉅鹿之戰,王離被擒,再後來項羽擊敗章邯,為大秦貢獻一生的章邯卻被趙高懷疑,只得投降項羽成為項羽手下一員戰將。
因為張耳在滅秦之戰中屢立大功,因此被項羽封為常山王。當年同張耳一起並肩戰鬥的好友陳餘只被封了侯,憤怒之下陳餘發兵討伐張耳,並將張耳擊敗,再次立趙歇為趙王。
項羽
被追擊的張耳只好投降了劉邦,為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在韓信與趙軍的對戰中,韓信與張耳憑着''背水一戰''與陳餘的趙軍展開大戰。結果陳餘被徹底擊敗,死於亂軍之中,張耳和陳餘的恩恩怨怨到此徹底了結。
張耳幫助劉邦有功,劉邦建立大漢後,封張耳為趙王,結局還算不錯。當年在魏國大梁守城的兩員小將,終究成了滅秦主力軍將領,而嬴政當初也看出了兩個人的威脅,只是未能擒住二人,對嬴政來説是件可惜的事,對天下反秦的人來説卻是福音,天下事原本如此。
楚漢傳奇中的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