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翻譯博士專業學位將於2023年正式推出,專家:接軌“專碩熱”,專博培養步入快車道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經典

在我國碩士研究生中,專業學位招生比例已超60%,預計2025年將擴大到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為未來考研的“主流”。與之對接,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也將步入快車道。在日前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承辦的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會上,有高教界專家預測,未來,我國博士專業學位的授予人數或將超過學術學位。

和傳統印象中博士畢業主要從事學術研究不同,鼓勵專博發展意味着什麼?會給高校帶來哪些影響?對有志於深造的學生來説,如何“精選”未來發展賽道?

從13到36,新版目錄“擴容”帶來直接利好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之一的研究生教育體系,研究生在校生規模達333.2萬人,比2012年增加近一倍,其中,博士研究生已達50.9萬人。

關於專博發展的“提速”,這一組數據是有力佐證:2009年,我國專博招生規模為851人,所佔比重僅為1.37%;如今,專博的比例已佔博士招生總數的14.4%。

今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發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以下簡稱“新版目錄”)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不少高教界人士很快發現,“新政”的落地,給專博發展帶來直接利好。此前,專業學位類別目錄僅作為學科目錄附表的方式呈現。而在新版目錄中,則按門類將一級學科目錄和專業學位類別目錄“並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原版目錄中,47個專業學位類別中,只有13個可以培養博士,而如今,已有博士專業學位類別36個。

有專家從用人需求層面分析:社會對學術學位博士人才的需求相對穩定,如高校、科研機構和大型國有企業是學博最主要的需求來源。相比之下,更多行業產業呼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當前,伴隨着學科交叉加速,特別是隨着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的不斷湧現,更多的新問題有待在應用需求中尋求答案,因此對專博人才的培養亟需受到重視。

以翻譯人才為例。據最新統計,我國翻譯人才總規模已達538萬人,但來自企業端的反饋顯示,實踐中能夠承擔重大翻譯任務的高端人才短缺情況依然嚴峻,翻譯專業畢業生尚需在崗位上培訓多年才能挑起重擔。

實際上,在其它國家,專博人才的培養同樣佔據重要地位。以美國為例,美國一年約授予18萬個博士學位,其中超半數為專業學位。

產教融合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機遇與挑戰並存

未來報考博士的考生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到底是考學博,還是專博?

從專業學位教育的角度看,這兩者究竟有何不同?對此,有專家打了一個生動比方:在培養目標上,學博更強調“頂天”,指向理論研究;專博更着眼於“立地”,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作了進一步解釋:“理論研究,注重的是對科學的自由探究和興趣,而非解決專業領域的實際問題。而專業博士則將實踐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產教融合為途徑,旨在為社會輸送一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實際上,高校對研究生培養的管理,過去基本走的是學術型人才培養的路子。但隨着專博發展提速,部分率先“試水”的高校預感到,和機遇一起到來的是全新的挑戰。專博與學博培養不同,不論是課程設置、教材編撰、畢業要求還是師資組配方面,均需重新調整。一位高校學者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特別是在科研與實踐平台的建設,要培養專博,僅靠高校自身恐無法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

仍以翻譯為例。在新版目錄發佈後,翻譯專業不再是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附錄,而是與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並列成為文學門類下的專業學位類別之一。記者瞭解到,翻譯博士專業學位將於2023年正式推出,目前正在前期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抓緊研製申辦資格、培養方案、師資要求、課程設置、招生計劃、錄取標準、畢業要求等。

“對專博人才培養的理念,也須與時俱進。”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建議,為打造一支滿足教學需求的師資隊伍,高校要破除以論文發表評價教師的做法,可探索將教學案例編寫、行業服務和業界影響等教學實踐服務成果納入教師考核評聘體系,引導教師向專業化、實踐型發展。此外,他還提出,可引入行業業務骨幹作為專博導師,和高校教師組成導師組共同培養學生,由用人單位參與定製人才培養計劃等。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文匯報資料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