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其實讀書是一件特別奢侈的事,因為每天成年人掙錢養家已經是非常艱難的事情,這對於許多仍然在社會奔波憔悴而仍然不能滿足體面的存在這一類人羣來説,讀書儼然是功利的,何況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之下,中考,高考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門檻或者篩選機制。當然還有另一類人,這類人也是實用的,但並非通俗意義上的實用,這一類的實用在於他們通過鍛鍊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對於自然與社會現象有着更為本質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得到幸福和快樂。我們欽佩的當然是後者。
我寫這篇文章所針對的對象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也看書,可是總是感覺被逼迫,和這樣的人類似的是有些人每天在讀書,可是他們只是讀書,不知其所以然。其實許多事情要去理解,就必須具體的針對某個時間,某種對象以及某個地點,這樣才能參與討論,似乎沒有一句話是普遍適用的,所以有些迷惑都是有些人誤傳而產生的。所以我們把看書限定在為什麼要看語數外與政史地或者理化生?這六門科目是現在高考的科目,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才會有特定對象,從而產生價值。
我和教育部所制定的綱要保持着原則上的一致,但是我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這是我的世界觀。
我們先看一下科目。語文的內容主要是詩詞以及一些現在的實用文,在中國古代體現為訓詁。主要是一些背誦和寫作訓練,這是民族性決定的,只要我們的理性還體現為國家理性,這個民族性會一直存在,國家理性是我發明的,這個詞暫時先用着,解釋一下,國家理性體現為一個民族的包容性和自尊心。英語當然體現為與國際接軌,現在歐美統治世界,英語從新航路開闢以來一直作為實用語言發揮着影響力。數學呢?這科目無論在東方和西方自古以來都是一門重要的科目,如柏拉圖在就在雅典學院寫上“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這是古希臘額古老開端。在中國“算學”在周朝就是君子必修的學問。在當代,當然體現為一種繼承與實用並在的關係,因為數學是許多事物的基本原理。政治主要學習一些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基礎知識,熟悉當代的經濟運作概念和政府性質與只能等,也包括深層次的文化與哲學。歷史體現為一種血脈相關的古老繼承,主要是時間與事件。地理體現為人類世界的生活世界,當然主要是地域相關。物理是生活世界的更深一層挖掘,如熱力學,電學,磁場等,化學似乎深入到微觀世界的,生物則是切合人本身的,一個個細胞。
我們不看妄想,只看這些事實性,這就是書本給我們呈現的詞語與概念,他們並不是無緣由的,而是條理分析,秩序井然的,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立的緣起與要探究的事物,概念,屬性等等。
但是我們仍然討厭學習,或者説有部分人仍然討厭學習,那為什麼呢?
因為學習走錯了方向。在現有的學習體制下,每一個愛上學習的都是非正常人,正常人才會討厭學習,但是有一般就有特殊,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些人在基因上因為有了對這個世界的洞察,內心有所依靠,所以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吸鐵石,這些科目信息對於他們已經構不成壓力,他們成功並且快樂的碾壓別人,喜歡上學習的可能是因為獲得感,滿足感等等,是因為他們毫無壓力,但是就是不是事物本身或者學習本身。
那麼是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壓力,學習從來都是突破自己舒適區的過程,這是學習的本質嗎。這是現在流行的觀念與方法論,許多人都在用這個觀念説服別人。可是我不同意,我仔細的思考和實踐過,我並不認同。真理不會讓人不舒服。
壓力來自於自己內心沒有依靠,而並不是學習帶來的,重複訓帶來壓力,競爭帶來壓力,並非學習。一遍遍的重複訓練其實只是並不能真正幫助我們理解題目的能力,而理解是做題的基本能力,學習提升的本質在這裏。
我們一直誤導了學習。
《論語》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學習並且實踐才有快樂,並非重複會產生快樂。實踐體現為實踐理性,這是康德的話,我這裏通俗解釋一下,就是理解 的意思。當然對於不理解孔子的人説,孔子當然不能證明什麼,但是你真的實行,就會信服,這是你自己在説服你自己。
我們回到剛才的話題,繼續討論學習的目的或者讀書的目的。我們討論到了是因為學習我們才會不快樂,那現在正本清源,我們理解了學習的本質不是重複,而是實踐,實踐無非是理解,我們就知道目的了麼?
對,是理解。這是第一個論證,我們論證了學習的目的是理解。
那理解是什麼?理解僅僅是一道題嗎?不,理解可以表現為一種傾聽與安靜,是一種內心的滿足,甚至是一種主動性與幸福感。反向推理,所以讀書不快樂或者有壓力就會表現為不理解,躁動不安,厭倦,不安靜,無力感,焦慮從而產生許多不良效應。
那麼如果增強理解力呢?其實就是有本有源。
我覺得易經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説:“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説,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説愈繁。易經自古有兩派,一是象數,而是義理。因為這八卦中包含着理象數氣,也就包含着理當然有地理,物理,化學。包含語文,數學,以及政史地理化生。其在具體的表現上當然有所區別,但是一切的萌芽都在於此,只要後人按照這個方向,一切都可以統括。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一直認為理化生和政史地最終所要的目標是一致的,兩個人從山的兩側爬坡,最終都是山頂而已。而在學習上,那就是真理。真理是《大學》中的一句話,本立而道生,這裏的本指的是德行,而且有人知道,也會有人證明,德的表現就是一種理解,只有理解才是入道的不二法門。
用這個觀念去看的話,如果我們還對這個世界有所好奇,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竟然煥然一新,一切都是那麼令人歡喜,那麼有趣和精彩,而讀書就是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體系的接觸這個世界的有趣和規律最值得投入的事物了。至於社會認可的價值也包括在裏面,這就更具實用性了。
我想,這是當今教育體制下唯一讓人歡喜鼓舞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