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是清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嘉慶七年的進士。他官至兩江總督、兵部尚書,被譽為“晚清人才第一人”,是道光年間的重臣。他本來訂下的婚約是黃姓小姐,但黃家卻偷偷送來一個丫鬟。這是怎麼回事呢?
(陶澍像)
要説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陶澍的家庭背景談起。
陶澍生於1778年,湖南省安化人,其祖上本來殷實富足,“業頗饒裕”,有田“十餘莊”。但傳至其父陶必銓一代時,家境日漸敗落,連可耕作的田地都失去了,一家人經常食不果腹,“或數日釜炊無顆粒”。就連住的地方也極為寒酸,“老屋不三間,瓦缺全無椽”。甚至陶必銓外出趕考,都要向鄰家借來數鬥稻米,以資其行。
陶必銓雖然終身未仕,但飽讀詩書,才高八斗,有很多傳世之作。同時,陶必銓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將“忠孝”視作最高的道德典範。陶澍雖然自幼貧困,但一直跟隨父親讀書,深受父親的影響。
小時候的陶澍聰慧機敏,長於記憶,在輾轉於多個學館後,已經小有名氣。陶澍13歲時,曾做過一副對聯,至今讓人耳熟能詳:“紅薯、包穀、蔸根火,這點福老夫所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小子為之。”可見他的胸襟和抱負。
1795年,18歲的陶澍考取了秀才,23歲中舉人。1802年,25歲的陶澍進士及第,列會試第63名,成為了安化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進士,從此開啓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也就是在陶澍中舉的前兩年,21歲的陶澍和黃家小姐成婚。那麼,黃家小姐是何許人也?這騙婚之説又從何談起呢?
(清朝夫人圖)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婚姻,自然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黃家小姐的父親名叫黃崇榜,是安化當地的一個鄉紳,典型的酸腐秀才,肚子裏墨水不多,但知識分子的派頭卻不少。而陶必銓為人仗義,喜歡結交多少有點文化的人,一來二去,陶、黃兩家關係自然非比尋常。
陶澍年幼時,兩家人就定下了兒女親家。雙方商定,待黃崇榜的女兒長大成人後,嫁給陶澍為妻。黃家小姐從小靈動活波,模樣可愛,雖未曾上學,但通情達理,頗有大家閨秀之風範。逐漸成人後,黃家小姐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花容月貌,成為遠近聞名的大美人兒。
這本是樁門當户對的美滿姻緣,如果照此劇情發展下去,自然成就一對郎才女貌的天作之合。但命運弄人,就當兩人談婚論嫁之際,這樁婚姻卻橫生枝節,演繹出了不同的版本。
安化當地有一個吳姓富商,傾慕黃家小姐的美豔動人,起了歪心思,想抱得美人歸,把黃家小姐納為側室。於是,他找來一位巧舌如簧的媒婆,攜帶着豐厚的聘禮來到黃崇榜府上,直言欲娶黃家小姐為妾。
小姐還算貞烈,至死不從。可這個黃崇榜就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雖説讀過一些四書五經,但在見到那些令人炫目的真金白銀後,早將仁義道德拋諸腦後,不但迫不及待地滿口答應了吳富商的要求,還堅決要求女兒無條件應承這樁婚姻,服從父親的決定。
(網絡配圖)
儘管小姐哭得梨花帶雨,傷心欲絕,奈何黃崇榜貪念已生,眼裏只有吳富商白花花的銀子,九頭牛都拉不回來。小姐也只好委曲求全,無奈地答應了下來。
但是,女兒只有一個,將他嫁給吳富商後,又如何向陶家交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陶家主動退婚。但陶必銓一來家境貧困,擔心兒子討不到老婆,二來為人正直,約定的事至死不悔。所以,任憑黃崇榜説上了天,陶家就一個態度,堅決不退婚。
這可難死了黃崇榜,不過他不愧是讀書人,稍一思量,就想出了一招移花接木之計。反正陶澍和小姐又不曾相識,不如在婢女裏面找一個姿色出眾的人,權當做小姐嫁給陶澍就得了。即便陶澍知道真相後,這婢女也是陶家的人了,料定心地善良的陶必銓不會做出過激行為。
就這樣,黃家小姐嫁入豪門,而婢女卻陰差陽錯地和陶澍結了婚。不過,從陶澍後來的成就可以看出,這個婢女算是攀了高枝兒,母雞變鳳凰了。
婚後的陶澍和夫人相敬如賓,而知道真相的夫人,則愈加尊敬和愛慕陶澍,竭盡所能地鼓勵他考取功名,光耀門楣。於是,在夫人的扶持下,陶澍科舉及第,並在仕途上扶搖直上,成為了一朝重臣。夫人也跟着沾光,榮耀無比,直至被誥封一品夫人。
而黃家小姐卻沒有這麼幸運了,在嫁給吳姓富商後,吳家兒子仗着自己財大氣粗,經常霸佔周邊鄉鄰的田地,終於被一位忍無可忍的鄉鄰打死了。兒子死後不久,吳富商也跟着去世了,吳家從此一蹶不起,迅速地敗落了。
直到陶澍的母親過世,他回到家鄉守制時,才得知了整個事情的真相。不過,陶澍反而拿出了50兩銀子救濟黃家小姐。
據説,黃家的女兒最後經不住內心的煎熬,在窮困潦倒中上吊自殺了。
(參考資料:《一代清官陶澍傳奇》《陶澍在江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