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靈活地結合教育主題開展活動,如何面向幼兒提供開放環境,如何高質量地通過師生互動觀察分析幼兒行為?這是學前教育領域,教育者們一直在關注和探索的話題。
在昨天舉行的“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分享會”上,上海市靜安區分享了芷江中路幼兒園“以幼兒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幼兒園低結構活動探索”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在這裏,教師通過對幼兒園低結構玩具和活動的探索、研發,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慾望,促進幼兒成長。
這一幼兒發展理念在靜安全區幼兒園進行推廣,靜安區大寧國際幼兒園大班班主任小於老師就創設多樣的“玩中學”場景,鼓勵孩子們完成探究之旅。比如,小於老師在大五班最早投放萬物鏡材料,記錄孩子主動探索萬物鏡的幾個過程:從“單筒”研究到“多筒”研究,從平面探究到立體構建,從“單筒望遠”到“多筒折射望遠”,從發現聲音會轉彎到發現光的折射......順着孩子們的思路,老師不斷的啓發、追問、鼓勵、資源支持,幼兒的思考不斷深入,逐漸表現得會發現、質疑、反思和表達。幼兒園還將博物館理念融入課程與環境建設,與孩子共同收集材料辦起了“小寧博物館”,讓孩子在主動學習探究過程中資料可查、資源可選、經驗可展、成果可表達,讓幼兒不斷表達自我,得到成長。
“教師對材料的分析解讀是理解支持孩子學習與發展的前提。”一位入職三年的幼師小楊在參與教學實踐後感觸頗深,她表示,通過對孩子學習過程的觀察,她認為教師需要先研究好材料,對説明書推薦的玩法要結合班級幼兒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階段分解,才能更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認為,要發揮學校在教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教學能力的變革依賴學校培育的土壤,學校要形成變革的合力。已有的教學成果推廣應用要賦能教師,促進教科研和教師隊伍水平提升,推動教育內涵發展。
作者:張鵬
編輯:張鵬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