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也分“大小年”,21考研是什麼年?
隨着考研初試的時間越來越近,備戰複習的考研黨們也越來越緊張了。有人説,今年考研趕上“小年”了!這個“小年”是什麼意思?也有“大年”嗎?
江湖流傳考研“大年容易,小年難”的説法是真的嗎?
別慌,今天學姐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下考研“大小年”是不是真的,21考研會受到影響嗎?
考研“大小年”是什麼?
每所高校每年即使是專業,錄取分數線也會高低不同,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大小年”。
所謂“大年”就是指某學校或專業在某年內特別火,報考人數特別多,分數線也就水漲船高了,這年就是它的“大年”。
而“小年”正好相反,由於報考人數少,分數線降低。
因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專業分數特別高,當年報考的學生會擔心不被錄取而紛紛改報其他學校或專業,從而導致報考人數減少,分數線降低。而後一年的考生看到這一年分數低,則都集中到這裏來,分數線自然又會升高,以此循環往復。
考研歷史上的大小年
先給大家看一下近些年考研的報考人數和招生人數:
一般來説,“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兩年交替出現的。
從試卷難度上看,公共課相對來説題目難度一直比較穩定,特別是政治和英語。
數學的題目難度偶爾會有一些波動,但是從2018年考研數學加大難度開始,可以説就沒再降下來過。不過管理類聯考考的是初數,難度相對較低。
如有有一年當題目相對比較容易,考生得分高自然也不難,這就會導致錄取線也高居不下。
此時,會有大量考生因分高望而卻步不敢報考,院校就可能會適當加大面試難度或者壓分閲卷,以此篩選學生並且降低錄取分數線。
看起來降分了,就可以吸引到更多對該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勇敢報名。(是不是跟你想的不太一樣呢~畢竟,沒有哪所學校會嫌自己的專業太熱門的,越多人報名他們才越能優中選優不是嗎?)
實際上,有時降分只是表象。
如果是評分標準更嚴格或者題目難度增大導致降分,意味着考生要學的更深才能成功上岸。
這些變化反映到數字上,就能觀察出大小年的“規律”了,所以,迷信大小年是沒用的,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建議大家在選擇院校的時候,一定要多參考幾年的錄取分數線和報錄比情況,並且將分數線變化和真題難度變化進行對比。
院校的大小年
除了整體難度的大小年之外,和大家考研最息息相關的其實是目標院校的報考人數和考研難度。因為即便是全國考研人數再多,只要報考你目標院校的人數很少,那麼你錄取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不過大部分院校每年報考的人數不會出現大規模浮動,所以院校的大小年情況更多地出現在B區的院校或者一些二線高校。
除此之外,某些院校在當年進行大規模擴招或者新成立某個學院等情況也會導致大小年的狀況。例如2017年考研中,中國人民大學在複試時就進行了擴招,許多擦線的學生都幸運地被人大錄取。建議大家在進行院校信息的收集時多查閲幾年的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進行分析比較。同時選取最難的一年作為自己考研標準,以免出現報考人數突然增多難度加大導致措手不及的情況。
21考研是“大年”還是“小年”?
儘管按照大小年的規律,21考研應該是小年,但這並不意味着難度變小了!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考試,相信你也發現,每次考試無論題目難易、分數高低,保持在前幾名的始終是那幾個人。考研也是如此,題難大家都難,題簡單大家都簡單。
何況21考研的我們還面臨着經濟下行、疫情陰雲仍在的壓力。大批原本準本出國留學的學生、在職人員都會加入考研大軍。
我們不能只盯着分數線看,而忽略了真正決定我們是否成功的東西——實力!把知識學通透、學紮實,才能在考研的戰場上以不變應萬變。
編輯:咩仔學姐 審稿:雷哥老k
內容:網絡綜合 侵刪
考研人數持續上漲,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建議大家科學備考高效出分,雷哥考研致力於幫助更多考生一戰上線!彙集各科名師,全程直播小班教學,簽訂保過協議,不過退費!更有一對一專業課輔導及對應真題資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