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段描寫體現項羽之威特別傳神。鉅鹿之戰後,項羽大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鉅鹿之戰是項羽一生輝煌的頂點。雖然當時的大秦帝國已經搖搖欲墜,六國紛紛復國,但秦軍的虎狼之師仍然讓六國恐懼。項羽卻能一舉大破秦軍的最精鋭部隊,因此一戰成名。諸侯們入見項羽從轅門起便膝行跪爬,連頭都不敢抬,從此以後諸侯們就不得不迫於項羽之威而甘拜下風。
諸侯們為什麼如此懼怕項羽?項羽究竟有多厲害?先來看看項羽對付的秦軍有多厲害。
鉅鹿之戰項羽的對手是秦將章邯和王離。章邯堪稱是秦朝末期的帝國軍支柱,秦二世時期秦朝最後的勇將。陳勝、吳廣起義軍已逼近咸陽,起義軍將領周文率軍到達戲水。戲水即在現在陝西臨潼新豐鎮附近。至於周文率領多少起軍部隊,《漢書》記載“車千乘,卒十萬”。那麼周文本人會不會只是類似草莽的匪首,根本不懂軍事?應該不是,不然陳勝不會把這種逼近攻打帝國都城的重任交給他。
《漢書》裏也寫到周文原來是項燕的舊部,曾追隨春申君。周文自己説“自言習兵”,就是認為自己是懂軍事的,但《漢書》也交待了周文原來的工作是“視日”,其實也就是看太陽判斷吉凶,類似於占卜的工作。儘管周文看起來是趙括一類,多會紙上談兵,但不可忽略的是大環境下起義軍是“得道多助”處於很大的優勢,而大秦帝國已是亡國末路。
就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少府的章邯,和周文一樣不是軍事將領出身,進言給秦二世,在沒有軍隊的情況下急調驪山刑徒迎擊順勢而來的起義軍。於是章邯一路追得周文至曹陽到澠池,最後兵敗自殺。章邯並未罷手,又大破齊楚聯軍殺到定陶,連項羽的伯父項梁都死在章邯之手。王離則是大秦名將王翦之孫,武職世家出身,繼任上將軍,和章邯不同的是王離所掌握的軍隊是秦朝的正規軍,而且有可能是秦朝最精鋭的部隊。《史記》裏在好幾處記載過大秦統一天下之後曾令大將蒙恬率軍“北逐匈奴”、“北擊胡”,後來收復“河南地”,便因河為塞,臨河築四十四縣城戍邊。這些邊防軍的將領就是王離,俗稱其軍隊為“長城軍團”。
抗擊起義軍的章邯驪山刑徒,再加上曾北擊匈奴的王離長城軍團,戰鬥力可想而知。這也是鉅鹿之戰時為什麼諸侯們都作壁上觀不敢幫項羽的原因。因為都被嚇破膽了。諸侯們為什麼被嚇破膽了?因為現實的例子就擺在眼前,項羽的伯父項梁就是在救趙國的時候死於章邯之手。
項羽的厲害還不僅僅在於武力值。當然,如果説章邯率領的驪山刑徒武力值已經爆表,那麼項羽所率楚軍的武力值簡直就是超爆表。戰神之所以稱為戰神,不僅僅是因為本身的戰鬥力超強,更主要的是因為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無所畏懼的霸氣。
早在項羽的伯父項梁迎戰章邯之前,楚國的卿子冠軍宋義就認為項梁驕矜自滿而必敗,因此坐觀秦趙大戰,等到項梁救趙時也並沒有出兵相助。同時宋義又積極謀取聯齊,讓自己的兒子去齊國為相。對於宋義這種坐觀成敗從中漁利的小人行徑項羽非常不恥,於是一舉殺了宋義。《史記》記錄了當時項羽説過的話,“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這時候的項羽把楚國之安危放在前,完全不同於蠅蠅苟苟的宋義之流。這時候的項羽不陰狠不多疑,是最讓人喜歡的項羽。
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是因為項羽以大義為義。正是在這個危急時刻,項羽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必死之心,決不生還之念,先是大破王離,接着又大破章邯,摧毀了大秦帝國最後的軍事力量。
平心而論,章邯王離之敗原因太多。一來章邯是少府出身的將軍,打了勝仗難免氣派大起來,和王離這種世代名將出身的將軍有矛盾,以至於兩個人不能精誠合作。二來大秦後方已亂,不但不能給章邯支持,反倒讓章邯時時憂心恐懼,不能專心作戰。
項羽則完全相反,一意篤行,勇氣過人,大義在前,不以私念不先,因此一鼓作氣為曾經強大的大秦帝國劃上句號。秦之敗始於此,而不在於什麼誰先入咸陽誰為關中王。
只是時移世易,後來的霸王已經不是曾經的霸王,結局讓人唏噓。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風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裏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迴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