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讀書的孩子,上了幼兒園,這些方面都表現得比別人“積極”
家長們普遍都很關心孩子長大以後會不會讀書,早在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就開始對胎兒進行胎教,希望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實際上,對孩子過早進行教育,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排斥心理,於是更不愛學習。
家長們也不用那麼着急,都説會讀書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來,只需要通過觀察,發現自家孩子 是不是學習的料,再進行針對性培養,效果更好!
會讀書的孩子,上了幼兒園,這些方面都表現得比別人“積極”
1、 學習的主動性很強
雖然幼兒園並不會學習一些實質性的知識,尤其是像課本中的知識,但是不少老師在孩子上了中班或是大班之後都會給孩子佈置作業。
因此,首先家長們可以觀察孩子們對於作業的態度是積極完成還是草率了事,就可以從中看出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來説説我的女兒,她在讀大班的時候,老師就有教一些簡單的認字,從老師佈置作業第一天起,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業,而且小丫頭的性格很倔強,不做完作業,叫她吃飯都不吃。
現在孩子上初中了,學習自覺性、主動性還是依舊,不過長大了也學會變通了,而且孩子學也很好,在班級裏基本都是穩居前三,這也是讓我最省心的地方。
很多朋友問我是怎麼教育的,孩子怎麼會那麼自覺,説實在的,我真的沒有在這一方面做過什麼實質性的努力,大多都是孩子本性裏自帶的,這一點我還是比較幸運的。
但是相反,小兒子就沒有那麼主動,每次也都要在我的監督下才肯懶懶散散地把作業做完。同一個媽,孩子性格差別這麼大,經常被人家“調侃”。
因此,如果發現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家長們不要將這一苗頭掐斷,維持孩子的積極性,將來學習差不了。
2、“想”與“做”積極聯繫在一起
不少孩子只是將行動停留在“想”的階段,可能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而把“做”直接給放棄。
“它很難,我不想做。”
“肯定是那樣的,不做就知道了。”
“你幫我做,我不要做。”
“做了也沒用。”
……
這些逃避性話語經常能從孩子嘴裏聽到,而這樣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往往表現也較被動。
要知道,積極的孩子,他們不僅會有積極的想法,而且還會付諸行動,去落實自己的想法,想看一看究竟,這樣的探索以及實踐精神是極為難得的,家長們應該用心呵護。
能想又會做的孩子,在當下真的不多了,很多孩子就只是“嘴巴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
而學習成功的關鍵則在於將“想”與“做”積極聯繫在一起,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説明。
當孩子在學習計算題時,遇到一個比較複雜的題目,孩子如果想不出來可以理解,於是孩子翻看答案,而答案通常都有解題思路、步驟及完整的解題過程。
較為懶惰的孩子,便會直接把整個過程看一遍,而後把答案抄下來。但是聰明的孩子,則是在研究完答案之後,自己又進行證實與演算一遍。
同樣是看答案,但是兩者卻有極大的差別。前者是被動性的,知識並沒有真正傳輸進腦袋,這部分孩子以後如果遇到同樣的題目,他們大概率上也是不會做的。後者卻是積極攝取知識型的,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掌握應該是自己不看答案也能説出所以然。
3、學習時極為專注
還有一種情況很難得,那便是孩子的學習專注性強。現在孩子可能受到的干擾因素太多了,尤其是電子產品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很多孩子在2~3歲時就會囔囔着“手機”,不拿手機給他們玩,他們便會鬧騰。要知道,如果長期讓孩子養成玩手機的習慣,那麼孩子將來學習的主動性、專注性等都會深受影響。
那些學習專注力極強的孩子,也準是讀書的苗子,因為讀書本就是這樣一個刻苦而又專注的過程,沒有投入較強的專注力,很難將知識攝取。
去觀察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往往會發現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基本都很強。本着這一原則,家長們更是應該積極培養孩子的學習專注力。如果你家孩子有中一點,家長們就要偷着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