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又稱張秉忠,江湖人稱張黃虎。祖籍是陝西延安人,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今陝西定邊縣。他是晚明時期,一支農民義軍的頭領,大西政權的建立者,與闖王李自成合稱明末雙雄。
明史記載説,張獻忠生而貧寒,家裏經常吃上頓沒下頓。隨着年齡的增長,張獻忠與其出身不匹配的智商逐漸顯現出來,個性聰慧堅強,膽識過人,老早便跟着張父從事販賣紅棗的小本買賣。
因為人忠義,善於籠絡人心。張獻忠很快得到當地縣衙的賞識,找他來做本地的捕快,不久又投身戎武,成為延綏鎮的一名戍邊士兵。來到戎武的張獻忠依然不改此前的江湖習性,經常為那些老實巴交的戰友打抱不平,明末腐朽的戎武自然難以容忍張獻忠這樣的“刺頭”,因此多次有人給他下套,想治張獻忠於死地。多虧他性格粗中有細,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躲過劫難。
天啓晚年至崇禎初年,明朝的根基已經徹底爛掉,已有近300年基業的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加上陝北一帶遭遇旱災,各地義軍如噴井式爆發。張獻忠早已受夠明朝腐朽的官軍,就盼望有這麼一天,貧苦百姓可以出口惡氣。因此,張獻忠想都沒多想,立刻在老家十八寨招募出一支農民義軍,加入到反抗明朝的隊伍。
十五年間,張獻忠輾轉大明王朝的南方和西南方,差不多所到之處“攻必取、戰必勝”。先後經歷桐城之戰,歸順明朝,重回義軍,兩度入川,兵下湖廣,襄陽大捷等數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
最終選在1644年於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僅過2年的皇帝生涯,張獻忠引起後金的注意。後金大清派出愛新覺羅·豪格率領1萬八旗兵,居然瞬間瓦解擁兵60萬之重的張獻忠,且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4個八旗騎兵。
吳三桂放開山海關,讓清軍長驅直入中原後,清軍依靠方興未艾的戰鬥力很快完成北方的統一。下一步便是張獻忠所佔的南方諸省。自古有句俗語:得川蜀者得天下。恰巧張獻忠的老營就設在四川成都。
清朝任命豪格令1萬八旗精兵前往川蜀作戰,一路之上進軍順利。初期,張獻忠沒有意識到清朝的進軍速度如此神速,隨後趕緊組織重兵抵擋清軍。張獻忠察覺到義軍與清朝正規軍的差距,必須採取“巨石拍卵”的策略,一舉將清軍圍殲。
順治三年,豪格本部的1萬八旗精兵已經抵達川蜀邊境,張獻忠趕緊點集大順現有的60萬精兵來到川北一帶設防,打算將豪格的1萬精騎兵消滅在川蜀以外。
張獻忠的大西一方佈局是:任用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劉進忠、艾能奇為大將分別領數萬人馬於川北前線按照一字型排開,他自己親率帶領大西主力作為中軍指揮。一面是人馬精良的清軍,一面是數量驚人的義軍,雙方誰都不敢輕舉妄動,一直僵持將近9個月。
此時已經到隆冬時節的臘月,川北一帶突然出現密不透氣的濃霧。豪格一看時機到來,趕緊派出千把精騎兵對張獻忠所在的中軍大營進行突襲。因為清軍以騎兵為主,行軍速度極快,這邊的大西軍還沒來得及迎戰,清軍已經燒殺擄掠一番後,逃得無影無蹤。
張獻忠十分苦惱,明知道清軍還會再來搞突襲,又沒有很好的應敵之策。便想出一條大膽的策略,親自帶領數十隨從準備過河,到清軍的大營進行偵察(要不説張獻忠膽識過人)。
張獻忠一行人喬裝打扮後立即出發,剛來到河邊,結果遭遇同樣前來偵察的八旗騎兵。當時給清軍偵察兵帶路的是大西軍降將劉進忠。
劉進忠看到張獻忠後,驚呼“不好,此人便是張獻忠”。
清朝的偵察騎兵聽後,有個叫雅布蘭的隊長想都沒想,拉弓射箭,張獻忠應聲倒地。雅布蘭向來以射箭手出名,這一箭正好射中張獻忠的胸口,張獻忠當場喪命。
明末清初吳偉業史學家所撰寫的《鹿樵紀聞》説:
直前射之,洞胸墜馬,王師大呼曰:獻賊死矣。
愛新覺羅·雅布蘭是誰?他是皇太極的嫡長子,正是因為此次戰功,受到八旗貴族的極大賞識,從此也算是一鳴驚人。他本人也從掌管150人的護軍章京,憑藉改寫歷史的“一箭”官至清朝2品大員。
因為張獻忠中箭身亡,他的60萬多萬大軍原本也是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軍人,隨即頃刻坐地解散。各路主將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倉荒中收拾部分殘兵敗將,逃離川北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