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從能説會道到妙筆生花,孩子提升語文素養難在哪?

光明日報

編者按

文以載道,言以足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根基。語文素養不僅關乎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品性修養、思維方式,更關乎民族、國家的精神風貌。近些年,從全民聚焦高考作文到《中國詩詞大會》等語言類電視節目的熱播可以看出,社會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斷攀升。鑑此,《光明調查》推出針對不同羣體的語文素養系列調研,本期聚焦中小學生的語言使用狀況。在今年秋季即將實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背景下,光明日報記者會同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對全國七大區域的13個城市展開調查,通過對中小學生及家長、語文教師、語言學者等的多方訪談,梳理出中小學生語言使用的現狀、特點及問題,並提出了提升語文素養的對策建議。

調查|從能説會道到妙筆生花,孩子提升語文素養難在哪?

在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教學樓頂,語文教師吳敏在向日葵園中給學生們上沉浸式融合課。新華社發

每年的高考語文,都儼然是一場全民聚焦的綜合素養大考。“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圍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學習今説”……2022年的高考作文題,更是讓不少中文學者、專業作家也感慨寫作難度之大。

我國正處在一個語言使用生態異常豐富的時代。始終在線的電子媒體、全民共享的屏讀習慣、無紙化與數據化趨勢、層出不窮的新型表達……在這樣的社會語言環境下,有人認為,“大學生不能文從字順地寫好一篇論文,根源在於沒有打好基礎”,也有人指出,“網民的縮略語狂歡是因為語文學習不過關”“新入職的青年人只會考試不會運用,表達能力欠缺”……

那麼,在識字與寫字、閲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中,我國中小學生表現出的語文素養如何?他們的語言使用有哪些特點,又存在何種問題?未來該如何更好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喜憂參半

慣用網絡詞、會説不愛寫、書面作文套路化

中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包括生活和學習中的聽説讀寫以及文學活動。調研發現,近年來,該羣體的綜合語文素養整體有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如識字量加大但漢字書寫能力有待提高、口頭表達流暢但書面表達模式化、不能很好界定網絡語言的使用場景等。

社交語言網絡化。“網絡語言我當然知道,YYDS(永遠的神)、栓Q(謝謝)這些,跟同學聊天經常會用,但老師叮囑過寫作文不能使用。”福建漳州六年級學生李丹丹表示,周圍同學普遍認為使用網絡語言是一種“時髦”,大家會有意學習、模仿一些網絡化表達。

如今,數字化課堂、多媒體教學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常態。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的互聯網接入率已經從2012年的25%提升至2021年的近100%。《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82.9%的中小學生擁有自己的上網設備,其中,擁有手機的超六成(65.0%),其次為平板電腦(26.0%)。

當前,電子產品及網絡語境對中小學生來説已然不再陌生甚至習以為常。“羣接龍、查作業,這些都離不開手機或平板,要讓孩子完全不接觸網絡,幾乎不可能。而且看視頻、打遊戲都有彈幕和評論,小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北京東城區學生家長李媛表示。

調研發現,小學四五年級以上的很多學生有QQ號或微信號,部分電話手錶也有聊天、社交功能。中小學生在聊天中熟練使用鬥圖、顏文字、表情包等,在聯機遊戲中模仿其他孩子的網絡化表達。“我們班很多同學詞彙極度匱乏,只會用一些遊戲裏的網絡用語,上課發言也這麼説。”遼寧大連的初一學生張華(化名)説。

口語表達流暢自然。“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特別強,有時候給她講道理都不太能講過她。她現在涉獵也比較廣泛、反應又快,感覺我已經被她超越了。”浙江杭州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這樣評價自己的女兒。“説不過孩子”是調研中不少家長的共同感受,此次接受採訪的全國十餘個城市的中小學生,最小的6歲,最大的16歲,其中大多數口語表達流暢、自然。雖然面對訪談有些許害羞,但大部分能較快克服與陌生人溝通的恐懼感,準確理解問題並給出較為翔實的回答。有些孩子表達中的邏輯思路、遣詞造句都達到了相當水準。

總體來看,社區語言環境、學校教學條件、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中小學生説話更果敢,“敢説、願意説”,還能圍繞有些問題進一步闡發自己的觀點;上述條件略有差距的中小學生也表現出“能説、努力説”,每個問題都能認真考慮回答,雖然簡短但基本能給出一個完整的回答。

漢字書寫訓練不足。調研中,針對“你覺得漢字難不難”這一問題,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回答基本一致:“漢字不算難,就是自己寫得一般。”他們明白要寫好就得慢慢寫,“但是要寫的東西多了,一寫快就飛起來了”。

長期以來,識字寫字都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學前和小學低年級段孩子的識字水平不論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升。相比之下,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有些“滯後”,具體表現為提筆忘字、書寫潦草等。對比自己小學時的書寫練習強度,北京海淀區四年級的學生家長周女士憂慮地説:“我家孩子的字歪歪扭扭,回家讓練字他就覺得是額外負擔不想寫。可是新學的生字只在學校寫3遍,怎麼能掌握好呢?”

山西臨汾市第一小學語文教師郝亦寧指出,漢字認知不僅是字形的記憶,還包括對間架結構、抽象思維、文化符號等的深度認知,這種思維過程是通過手寫的筆順、筆畫來實現的。建立書面視覺符號與意義的手寫聯繫也應是中小學生學習漢字的基本要求。

書面作文套路化模仿痕跡重。“作文之難”是調研中學生和家長最普遍的感受,但對於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家長們卻莫衷一是。新疆喀什一位初中生家長何女士説:“我給孩子報過一個寫作興趣班。老師教的方法很管用,各種考試作文都有模板,分數一下子就提起來了。”通過套模板、背範文來提高作文分的做法並不罕見。北京東城區一位四年級學生家長王女士也表示:“班裏有些孩子作文得分高,卻是家長提前寫好模板讓背下來的。”對於這一點,不少家長充滿擔憂,“作文不應單靠背範文”。遼寧大連初一學生家長孫女士也反映,初中語文老師教了很多作文的“套路”,但孩子模仿得不到位,反而適得其反:“上了初中以後,兒子的作文沒有了靈魂,可他小學時寫的作文能感覺到是有真情實感的。”

閲讀量持續增長但甄選標準待跟上。調研中,每個孩子對閲讀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理解。廣西南寧的初三學生徐茹説:“我很喜歡拉美文學,有一種野性美。我也喜歡老舍和魯迅,此外還喜歡古詩詞。”

“孩子只要想看的書,我們都儘量滿足,或買或借。現在條件好,學校、社區、市裏有圖書館,還有電子讀物,書的資源不是問題。但是,有些書到底什麼時候看,我覺得還是得把握一下標準。”家住福建漳州的小英媽媽希望老師能給孩子的課外閲讀多些引導。廣東深圳南山區南片小學語文老師彭怡玲指出,閲讀是潛移默化進行文化、審美教育的最好方式。閲讀習慣的養成與家庭環境、老師引領、個人喜好都有關係。這種習慣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給予孩子充分的閲讀體驗是語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

調查|從能説會道到妙筆生花,孩子提升語文素養難在哪?

在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教學樓頂,語文教師吳敏在向日葵園中給學生們上沉浸式融合課。新華社發

緣何而難

家庭、學校、社會、技術多重因素交織影響

中小學生正處於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其語言使用狀況既跟學校課堂教育的目標、方法有關,也跟家庭教育的風格、習慣有關,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介入社會、網絡、媒介的深入程度也不同。

數字浪潮衝擊帶來語言生態的改變。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溝通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以往的語言文化生態。《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達1.8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4.9%;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持續走低,超過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這一數據呈逐年上升趨勢。

完全成長於數字時代的中小學生羣體,自然而然地沉浸於網絡語言的世界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網絡表達的影響。雖然網絡語言具備相當的生命力和創新性,產生了許多簡潔、形象、生動的網絡流行語,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形式;但不可忽視的是,網絡語言充斥着大量不規範、不健康的網絡用語、錯別字,一些生造晦澀甚至低俗粗鄙的表達,更對社會語言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博士段海鳳表示:“初中和小學的孩子很難分辨虛擬空間和現實生活的界限在哪裏,當然也很難按照場景的不同選擇適宜的語言表達方式。”

此外,對於仍處在需要掌握並鞏固寫字基本功階段的中小學生而言,“看”“點”“劃”的屏讀習慣,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對書寫的重視程度和練習時間。語文教育專家們一致強調,高質量的書寫不能僅靠“看字”,更不能靠“打字”,必須經過經年累月的“寫字”實踐才能獲得。

分數壓力催生應試教學對素養培育的“擠壓”。調研中,當被問到“應試與素養是否為競爭關係”時,幾乎所有家長和語文老師都反饋,不是競爭關係,是可以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但也有語文老師很無奈地表達:“想讓孩子們課下多看書、多閲讀、多認識世界,然而孩子們的時間是有限的,脱開考試自由翱翔似乎有些奢侈。”家住廣東深圳的鄭先生也表示,“我們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通過升學在一線城市紮了根,我們的孩子還是要走這條路。只要考試還在,應試也好素養也好,成績才是最要緊的。”

不同教師對語文素養的理解及採用的教學方式也差別較大。湖北宜昌的一位初三語文教研組組長李老師分享了她身邊的例子:一邊是學校新來的剛畢業教師將所有知識分成小點,形成進度表,有針對性地教學和鞏固,學生的考試效果很好。而另一邊是有幾十年教齡的資深老教師帶着同學們廣泛閲讀、開闊眼界,激發了學生們對語文的興趣,考試效果也不差。在教育理念上,新教師認為老教師的考試排位不夠高,老教師認為新教師的培養效果不夠紮實。實際上,良好的語文素養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沉澱,其效果很難完全用現有的考試和考查方式來衡量。

語言實踐課時長短影響綜合訓練效果。正在使用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在若干單元后都設計有“綜合訓練”板塊,目的在於促進語言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各地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一般會在常規教學外撥出少量課時進行語言運用訓練,但實踐課時的彈性空間很大,導致校際的差異也較大。

調研發現,一些學校從校級層面將語言運用綜合訓練與讀書節、戲劇節、朗誦比賽等活動充分結合,力求踐行語言綜合實踐的培養理念。但更多學校則由各個語文老師負責統籌,有的老師通過主題班會、興趣小組、公眾號、短視頻展示等形式,把教材中的語言運用、語言實踐部分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有的老師受限於課時數量、教學任務,一個學期重點開展一次語言運用綜合訓練活動,其他則自學;還有一些老師對此表示很難協調,乾脆放棄,“反正也不考,即便考也是佔一點分數,比不過其他知識的分數佔比”。

閲讀難度的提升壓縮字詞句基礎學習空間。新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是基於“真實情景的語言運用能力”,指導語文教學從“解決問題”的實際需求出發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但在實際教學與考試中如何體現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很難設立重點、邊界與範圍的任務,一不留心就會陷入用“靜態”紙面考試考查“動態”語文素養的新套路。

甘肅蘭州的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説,學校教研員設計考試題目時為了“難度提升”“考出水平”,一張總分100的小學中高學段語文試卷,作文佔40分,閲讀佔30到40分,留給最基礎字詞句的部分不到1/3。

家庭時空被擠佔影響家庭教育質量。快速化的城市建設帶來了更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大多數雙職工家庭的親子時間有限且不固定,缺少陪伴孩子深入閲讀、平等溝通、探索學習的家庭互動。這些被電子化產品陪伴長大的孩子,面對遊戲化的人生體驗、綜藝化的人際互動、搜索化的問題解決思路、碎片化的閲讀方式,很容易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中。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提醒全社會重視家庭教育。但如何能真正落到實處,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綜合施策

在築牢基礎、積累沉澱、家校共育中厚植人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最根本、最平常也最見功力的基本能力。這種內化於心的綜合能力離不開經年累月的閲讀與實踐,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薰陶與培育,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速成。調研組深切感受到,語言使用與語文素養對立德樹人具有深遠影響,尤其是核心素養在更新教育理念、重組知識認知、關涉教育過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

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普及和字詞句基礎訓練。數字時代豐富的語言生態既是資源也是挑戰。在互聯網語言創新與糟粕共存的條件下,語文課堂和家庭教育應具有敏鋭的前沿意識和科學的規範意識。一方面,加強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的普及推廣,結合語言實踐應用,講解標點符號用法、規範漢字筆順等常用規範標準的使用;另一方面,賦予中小學生甄別、判斷、選擇的能力,引導學生既要學會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準確恰當地使用語言文字,也要學會在虛擬世界裏理性規範地表情達意,尤其是對那些生造詞、字母詞等不規範表達甚至低俗暴力的網絡語言,要有批判的態度和能力。

此外,要特別加強對學生識字寫字、組詞造句、閲讀表達等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訓練。多年參與高考語文閲卷工作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多次公開強調:“一定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也表示,我國自古就有“敬惜字紙”的文化傳統,中小學階段要特別引導學生敬重祖國的語言文字,從小養成在作業中、作文中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習慣。

在教育政策、研究、實踐深度融合中推進語文素養的綜合提升。今年剛剛發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於2019年啓動編研,歷經3年開展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現狀調查、課程內容結構化等相關基礎研究和國際比較研究,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學理性、現實性。接下來,如何落實新課標理念並指導課堂實踐尤為重要。目前,全國各地中小學都在進行相關政策文件的解讀與培訓,但效果不一。由於各地中小學生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面對的生源也千差萬別,因此,各地的教師培訓應當結合當地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展開,突出針對性、地區性、特色性。新理念只有與具體的教學實況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效力。

此外,語文教育研究成果應及時傳遞給中小學一線教師,這樣,標準、教材、考試三個環節才能形成合力,真正作用於一線教學實踐。比如,語文靜態知識與動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分配,對學生學習效果如何進行有效考核評價等,都離不開政策制定者、語文研究者、教育實踐者的深度協作。

在家校協同共育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閲讀習慣。家校協同的意義與價值近年來越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語文科目上,家校協同可以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學校語文閲讀可與家庭日常閲讀接軌,倡導家庭成員自覺營造良好的閲讀氛圍,從小培養孩子的閲讀寫作習慣。這既是為人父母應盡的教育義務,也是對言傳身教傳統最好的繼承與發揚。陸儉明指出,語文素養和語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學理論所能達到的,更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勤於寫作,有的名篇名段需要適度背誦。這是古人留給我們培養孩子語文素養的有益經驗。閲讀對於孩子不斷提高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文化素養、傳承中華文化,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湖北宜昌市外國語初級中學語文教師李文慧講述了一位學生的故事。這位學生熱愛寫作,在課堂內外表達有理有據、張弛有度,除作文寫作外還會創作童話、劇本,在徵文比賽中也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李文慧説,這位同學的寫作熱情更多是家庭環境的作用:她的父親是一位語文老師,從小注重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及閲讀寫作能力,並給予充分的創作自由。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哪怕孩子半夜要去看星星,也會驅車前往最近的山頭來滿足。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孩子的語文素養不僅是語言的使用能力,更是認識世界、表達自我、成就自我的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289 字。

轉載請註明: 調查|從能説會道到妙筆生花,孩子提升語文素養難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