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觀當今一些留學海外的學子,不乏清華北大這樣頂尖高校培養的學生。這些人成績優異,能力突出。為了讓他們在學業上有更大的進步,學校和國家全力支持他們出國留學。可學有所成後,大多都選擇留在國外發展,甚至一部分人回國之後,也會重新出國,放棄自己的家鄉。
同樣是出國留學,為何學識淵博的錢學森,在祖國積貧積弱條件艱苦時能歸來報效祖國,而如今的大量留學生,卻選擇留在海外呢?
一、家國情懷的影響。
錢學森早年就讀於交通大學,1934年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在出發前,他去見了他的導師王士卓。王老語重心長地對他説:學森呀,你要時刻牢記,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對自己的祖國説三道四。你要知道,每個國家的公民,都該把祖國奉為至尊。
導師的一席話,對錢學森影響很大,而他的父親,也再三叮囑他早日學成歸來報效祖國。所以早在出國前夕,錢學森就與同窗好友戴中孚約定,掌握技術,報效祖國。
可見錢學森很早就有着深厚的家國情懷,他是為了國家強大而去美國,並非為了享樂遠走他鄉。
錢學森在美國就讀的學校,就是在工程學科方面蜚聲學術界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這裏名師雲集,執美國科技工程教育之牛耳。
1955年10月8日那天,在祖國的召喚下,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國家做貢獻。
當時,美國加緊了對我國進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孤立等一系列制裁措施,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更是威逼利誘。
雖然有錢學森等一大批愛國志士響應號召回到祖國,但同時也有許多人選擇留在美國。畢竟國外無論待遇,還是研究條件,都要好得多。在外國成功的幾率顯然要高得多。
二、待遇的不同。
錢學森回國後,雖然國家在待遇上給予其最好的條件,但和西方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錢老卻並不在乎這些,他常説: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1960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楊武之受政府之託二赴日內瓦。但當時國內正處於特殊情況,如果當時回國,不僅難以繼續研究工作,甚至還可能被扣上一頂大帽子陷於災難。楊武之心中也頗為猶豫,勸解不了了之。
1962年,楊武之夫婦三赴日內瓦,與兒子楊振寧團聚。當時國內正處於經濟極其困難時期,生活和日內瓦差之千里,這讓楊武之夫婦都動了心。放着大好的日子和科研環境不要,回到當時的中國,不僅難以做出貢獻,還可能斷送兒子的前程,這是任何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1964年,楊振寧加入了美國國籍,按他回憶的説法。當時中國正處於特殊時期,不論做什麼都會受到限制,他想等形勢有所好轉,再申請回國。
再看今天的部分留學生,習慣了國外的優越生活後,不願再回到祖國懷抱。而是爭相拿外國綠卡,為別的國家做貢獻,有些甚至對中國造成威脅。
三、體制和學術環境的差異。
事實上,即使是很多回國的留學生,在事業或是科研上受到一些挫折後,也紛紛選擇重新回到國外發展。這不僅反映了國內用人機制公平的缺失,學術科研環境的混亂也是重要因素。畢竟不是每個留學生都能獲得錢學森那樣的殊榮,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對象。
顏寧號稱清華女神,從美國學成歸來後,年紀輕輕成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在2015年獲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但2017年她選擇回到美國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接受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並於近期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此後顏寧對於國內學術界造假之風大加抨擊,對院士評選的拉幫結派表示深惡痛絕。所以説,特色體制形成的惡劣學術和科研環境,是一些留學生才能得不到施展,遠走他鄉的根本原因。
從體制上真正改變任人唯親論資排輩的學術生存環境,讓優秀留學人才脱穎而出,讓他們感到國內學術科研條件、人才選拔機制等優於外國,他們能不回來嗎。
(參考資料:《錢學森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