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德蘭戰略地位重要,使其成為西班牙王室的必爭之地
尼德蘭在徹底成為西班牙王室控制下的屬地之後,隨着其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快,所能夠創造出的經濟產值也在不斷上升。
這就使得尼德蘭成為了當時西班牙封建中央政府,不得不重點關注和控制的對象。而尼德蘭之所以能夠引發西班牙王室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優越的工商業發展環境。
有很大程度實際上是出於西班牙在整個西歐世界,所執行的霸權政治相關聯的。尼德蘭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尼德蘭地區,西班牙實際上在英、法兩國之間插入了一把鋼刀。
在之前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已經兼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此時再將尼德蘭地區收入囊中,實際上進一步奠定了西班牙推行霸權主義的發展道路。
尼德蘭地區實際上成為西歐世界重要的戰略樞紐地區,特別是其能夠連接英、法、德、意等重要國家之間的交通。
西班牙將尼德蘭地區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無非就是想利用尼德蘭重要的核心戰略樞紐地位,實現在整個西歐世界當中大國中心角色的樹立。
實際上尼德蘭地區被西班牙佔據,也確實幫助西班牙於公元16世紀走向了西歐世界之巔,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但是我們會發現,隨着西班牙海外殖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加上其在西歐世界當中工商業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尼德蘭地區實際上能夠為西班牙貢獻的更多是經濟支撐。
而尼德蘭在公元16世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水平不斷提高,使得其社會階級出現了嚴重分化。
- 尼德蘭社會形態迅速變化,社會矛盾也在日益增加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的社會階級構成,實際上是這個國家或者政權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反映。
比如在遙遠的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制國家的社會階級構成,實際上就是主要由奴隸主和廣大奴隸實現的。
而到了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封建時期,那麼社會階級構成,就轉變了封建地主與封建農民之間的關係。
由此可見,社會形態的發展與演變,實際上是和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劇烈變革息息相關的,並且大多數國家的社會形態演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社會積累,才能夠完成。
而公元16世紀的尼德蘭,實際上正處於一個社會形態劇烈變化,社會階級打破重組的社會狀態當中。這種社會階級變化、分化的出現,其實也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最根本的因素當然是尼德蘭的社會生產力,在公元16世紀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特別是工場、農場、牧場這種集中化生產模式的大量出現,直接使得尼德蘭社會財富不斷集中。
這種社會財富不斷集中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而往往受到巨大損失的是廣大的農村民眾。
這種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極大不公平,引發了當時尼德蘭社會階級矛盾的加劇。
另一方面,公元16世紀實際上也是整個西歐天主教會世界,在宗教思想上出現了顯著變革的時代。
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實際上推動了各國封建君主國不斷走向成熟和穩定,而舊的天主教會勢力走向了衰落。
尼德蘭在西班牙這個虔誠天主教會國家的統治下,實際上遭遇相當矛盾的宗教思想衝突。因為天主教與新教同時存在,並且水火不相容的原因,西班牙的社會階級矛盾更加尖鋭了。
- 農村傳統經濟形態轉向了商品化、規模化發展
尼德蘭雖然在公元16世紀的西歐世界當中,是工商業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城市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但是在此之前尼德蘭其實也經過了重要的社會經濟變革過程。
當然這種經濟變革也是西歐諸國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否則不可能出現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
尼德蘭在成為發達的工商業經濟地區之前,實際上在其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其實還是非常落後的。
眾所周知,在西歐中世紀的封建時代中,主要國家在農業經濟上實際上實行的都是封建農奴制度。
這種中世紀的農奴制,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地區秩序的穩定,生產的額平穩運行,但是其也有着天生的不可避免的缺點,比如農奴制具有殘酷的剝削與壓迫。
農民在與封建地主建構成了租佃關係之後,實際上也標誌着農民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農奴之所以叫農奴,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外,農奴制還有極大的保守性、封建性。但是隨着尼德蘭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特別是工商業經濟開始全面向農村社會滲透,這就為傳統的農奴制經濟體制的變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空間。
在工商業經濟發達的尼德蘭北部地區,農村經濟變革也是率先出現的,當時由於手工工場的快速發展。
這使得農村地區的土地出現了集中化處理的傾向,大量的工商業主前來購買土地,將原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形成了一個個大農場、工場、牧場。
農村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催生了一大批農業工商業主,他們通過資本的大量積累,逐漸邁入到了社會的新貴族集團中。由此,農業基層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