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做一個温暖的思政老師”是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路丙輝的座右銘。堅守思政課講台30年,他把思政課變成受學生歡迎的“信仰課”“人生課”,致力於解決思政課上學生“抬頭率低”的問題。
“我剛進大學時,拎着一個老式行李箱,帶着欣喜,同時也感到迷茫。今天的大學新生,就像提着空籃子走進超市,看到琳琅滿目的物品會動心。如果不清楚來大學是為了什麼,可能會找不到前進的動力,會陷入選擇的迷茫。”
日前,作為全國“最美思政課教師”,路丙輝在《思政第一課》上,用生動的比喻描述着他眼中的大學生。
路丙輝近照。(受訪者供圖)
剛上大學那會兒,自小在農村長大的路丙輝對人生和理想很是迷茫。在全國優秀教師錢廣榮的“人生哲理”課上,他被錢老師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述吸引,最終當上課代表,也決定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我是學中文的,中國文學講究‘文以載道’。但很多學生過於追求‘文’,而忽視了其中的‘道’。”1991年,讀大三的路丙輝創辦了學生社團“學生德育研究會”,倡導學生探索精神空間和傳統文化中的“道”與“德”。
“青年普遍存在思想困惑。我曾在大一班級開展過徵文,結果顯示,70%的學生並不清楚上大學以後的目標和追求。”1992年,路丙輝畢業留校擔任思政課老師,他依託德育研究會的活動創辦思政欄目“丙輝漫談”,讓學生寫出困惑,他“對症下藥”解答。
“談戀愛失敗了,找工作受挫了,朋友相處遇麻煩了,怎麼辦?”路丙輝辦公室抽屜裏,擺放着珍藏多年的“寶貝”——一沓報紙襯底的“問題書”,每一頁貼着記錄學生問題的小紙條。翻開這本“書”,是一屆屆學生當年最關心、困惑的學習、愛情、理想等話題。
30年來,“丙輝漫談”開講350餘次,累計回答學生問題20餘萬字。
有學生反映,疫情期間不能和父母好好相處,路丙輝就通過網絡會議的形式舉辦“在戰‘疫’中成長”“母親,我拿什麼愛你”等主題網絡漫談。“丙輝漫談”已成為安徽師範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思政課,參加講座需要提前預約。最長一次活動,路丙輝站了5個多小時。
路丙輝給新生上課時發現,有的學生上課時出現吃零食、玩手機、看電影現象,文化修養“營養不良”。此外,也有學生存在意志力薄弱的狀況。他連續多年辦“文化苦旅”青春毅行活動,通過騎車或者徒步遠足,磨鍊學生的意志品質,總行程近萬公里。
“文化苦旅是帶有痛苦的實踐,通過對生理極限的挑戰來提升心理的承受能力。通過對沿途現象的觀察,達到對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並提升文化素養的目的。”對於走什麼路線、考察哪些地區和文化景點,他費盡心思考慮。
碩士畢業生羅慶是“文化苦旅”的受益者。2013年10月左右,他心思浮躁,看不下去書。在路老師指導下,他和另外8名同學組成“大學印記·文化之旅”。他們先後經過蕪湖、馬鞍山、銅陵等文化富集之地,最終到達池州,全程200餘公里徒步完成。正是這段旅程讓他重新開始思考人生,校準方向。
圖為路丙輝(右三)帶着學生討論問題。(受訪者供圖)
80後曹克亮曾是路丙輝擔任輔導員時的學生,一度成績落後,逃課和打牌。路丙輝感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心和學生的心貼得越近,你的觀點和行為就越有説服力。”
只要有空,路丙輝就找小曹聊理想,鼓勵他好好學習。得知曹克亮家境困難,路丙輝找到校內的助管幫助其解決生活問題。
本科快畢業時,曹克亮突然找到路丙輝:“老師,我準備考研!”這讓路丙輝差點兒掉下眼淚。研究生畢業後,曹克亮成為中國計量大學思政課教師。他模仿“丙輝漫談”開設“克亮漫談”,在學生中發起“克亮暴走”。他多次自豪地説,“所有探索都是為了理直氣壯地開好思政課”。
這些年,路丙輝觀察到,思政課堂上存在老師“自説自話”,師生之間交流渠道少的情況,往往是一學期開一門課、一週上一次課。他開始在不同場合呼籲,在高校班級設置思政委員,及時幫助老師瞭解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動態,搭建思政課教師走進學生的橋樑,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通過朋輩教育傳遞思政教育的“隱性價值”。
從教以來,路丙輝獲得了全國最美思政課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説:“簡單的理論説教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做學生的好朋友,給予他們温暖陪伴。思政課上,學生願意把頭抬起來,人生路上才能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