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陳運彬。人民網 馬曉楠攝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限於孩子,更應該重視對家長、教師的培訓。家長、教師要建立對心理健康的正確認知,做到科學干預。”日前,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陳運彬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時表示。
陳運彬介紹,目前,大多數人還缺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基本認知。有些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經歷了失眠、霸凌等問題,還總愛施加壓力,責怪孩子成績不好、愛打遊戲等。
在他看來,很多人都習慣以成年人思維去考慮問題,較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的心理。因此,很多針對孩子所做的心理干預未必完全適合。“疏導比強制規定更有效。我們要先了解問題癥結,然後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
要想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家長、教師等都對心理問題有所瞭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限於孩子,更應該重視對家長、教師的培訓。
在教師方面,除了每個學校應該按照一定比例配備心理教師以外,普通教師最好也能夠有相關專業知識,並及時進行知識更新。“同時,學校要為孩子提供心理體檢,預估判斷後,才能及時將有症狀的孩子送到專業醫院治療。”陳運彬説。
在家長方面,應該校正認知——每個孩子都是個體化的,如果有心理問題,家長必須正視,逼迫孩子不能解決問題。同時,調查顯示,父母雙親陪伴長大的孩子,更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陪伴和交流也很重要。
老師、家長都對心理問題有一定了解後,可以實現多方結合,共同探討兒童的治療方案、干預措施。同時,家長還必須明白,心理疾病跟其它疾病一樣,要遵照醫囑進行治療,絕不能因為副作用等自作主張停藥,也不能因為孩子康復情況不理想就放棄治療。
除此之外,孩子的成長環境中,影視作品、書籍、遊戲也有較大影響。“目前,我國並沒有作品分級制度,導致很多孩子可能看了超出認知程度的作品,形成錯誤的觀念。建議儘快建立分級制度,這對父母、孩子幫助很大。”陳運彬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