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遷都的先例,比如酷愛遷都的商朝人,幾百年中遷都五次,直到遷到了殷才算穩定下來;秦將國都從西部的櫟陽遷到咸陽,完成了政治中心的東移;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到洛陽,完成了鮮卑族的漢化。
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但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遷都與上述幾次遷都都不同,可以稱為非典型遷都——這就是明朝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眾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定都南京,後來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但是朱允炆沒有守住皇位,被叔叔朱棣打進南京城奪了皇位。但是朱棣的根基在北京,所以朱棣一直想遷都北京。
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但是朱棣的遷都留了一個尾巴,也許是為了尊重定都南京的老爹,朱棣在遷都北京之後,仍然保留了南京都城的地位,稱為留都。更為奇怪的是南京不但保留了首都的名分,還保留了首都的功能——在南京保留了六部和都察院等政府機構。不僅如此,這些部門不光有架子,還有裏子,六部和其他部門官員配置一個不少,完全和北京城裏的一樣,可以説就缺一個皇帝就能組成一個政府了。
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而且在這之後,南京的六部和其他中央機構不僅沒有因為遷都而蕭條,人丁依然還是那麼興旺,尚書該有的都有,侍郎也不比北京的少,只不過他們沒有北京的那位有着同樣頭銜的同僚有權罷了,所以南京六部漸漸成了養老、發配、貶謫的好地方。?
這樣的配置在當時看來是怪怪的,歷史上也很少有這樣的遷都,這完全是一次非典型性的遷都,但是朱棣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這一非典型性遷都反而為後世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讓他們有了翻盤的組織準備。?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終於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開始坍塌了,三月份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寧死不屈自盡在煤山,而滿朝的文武則及時改換了門庭,搖身一變成了大順的臣子。之後就是吳三桂領清兵入關,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逃回陝西,而北京城則一個月內迎來了第二位新主人——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和他率領的滿洲八旗。
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但是,明朝雖然丟了首都北京,但是並沒有垮,因為人家還有一個首都——南京,更為關鍵的是南京有着現成的中央六部,都察院等和北京一模一樣的中央機構,各部門的官員也一個不少,基本上連灰塵都不要打掃就可以立即辦公了,只不過卻缺少了一個人——皇帝。?
南京是留都,雖然保留了六部等衙門,但是沒有保留皇帝(也不可能保留)。留都沒有皇帝,崇禎也沒有南遷,也沒有送太子來南京,所以必須得選一個人當皇帝,明朝就壞在了這個事情上。?
沒有直系繼承人,也沒有遺詔,如果是平時倒也無所謂,那就按照《皇明祖訓》中老祖宗朱元璋的辦法來,從宗族中選出一個離先帝血緣最親的宗室繼承皇位,但是現在是亂世,而南京主政的官員們有心懷鬼胎,各有各自的算盤,最終在立親還是立賢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導致了南明第一任皇帝的難產。?
雖然最後弘光皇帝朱由崧在這次競賽中勝出,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後遺症——武將干政,弘光皇帝是通過武將的武力支持強行繼位的,所以武將們自恃有“策立”之功,飛揚跋扈,將明朝兩百多年來的“以文制武”的傳統打破,這就為南明埋下了武將干政的基因。?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壞的開頭絕對會貫穿始終,南明起了一個壞頭,最終這個壞習慣將貫穿整個南明,在南明十八年的歷史中,三次皇位繼承每一次都出現了紛爭並導致分裂和內鬥,而且每次皇位的繼承都有武將的參與,並且皇帝登基後都受制於擁有強大武力的武將,再加上南明皇帝的普遍無能,明朝的大廈傾倒也變得無可挽回。
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朱棣在遷都時無意之中留下的留都,原本能夠成為明朝復興的基礎,卻被他那些無能的子孫們辜負了,他們辜負的不僅僅是朱家的祖宗,還有整個漢民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6 字。

轉載請註明: 朱棣非典型遷都給子孫留下了一條後路,可惜被不爭氣的崇禎浪費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