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留在了哪些城市?選擇了哪些行業?這些問題的答案,從近段時間不少高校發佈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可窺見一二。出國深造人數減少,非一線城市、基層就業人數增多,靈活就業等就業新業態受到青睞……數字的增減、行業的冷熱和區域的此消彼長,共同編織成穩中有變的就業圖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影響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的重要“變量”。一個直接體現就是,畢業生的出國留學比例普遍下降,一些高校甚至降至一成以下;某些崗位的招聘規模有所收縮,部分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從高校和屬地政府全力開發落實政策性就業崗位,到互聯網企業打造信息透明的招聘平台,再到相關部門加大對求職中介的管理,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舉措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保駕護航。在各地區、各部門、各高校共同努力下,去年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中向好。
變局中往往孕育着新機。疫情防控期間,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應運而生,也催生了新就業形態。從網約車司機、外賣配送員、網絡主播,到整理收納師、數字化管理師、無人機駕駛員等,新業態欣欣向榮、新崗位層出不窮,開闢了更寬廣的就業領域與渠道,也為就業增添了新潛力、新韌性。同時要看到,靈活就業羣體還面臨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善、收入波動較大、發展前景不夠明朗等問題。這也提示我們,堅持包容審慎原則、厚植髮展土壤、呵護新生事物健康成長,靈活就業才能更好發揮穩就業的支撐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高校就業質量報告中,到中西部地區和基層就業的畢業生正在逐年增多。基層是高校畢業生成長的重要平台,也是追夢圓夢的重要舞台。無論是作為選調生奔赴遠方、紮根泥土,還是投身山區衞生院,把醫療服務帶到每一位困難羣眾身邊,或是撲下身子,為養殖户送去急需的防疫知識和養殖技術,類似的選擇無不體現了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的同頻共振。“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樣的追求激勵着無數年輕人逐夢青春、寫下一個個動人的奮鬥故事。
然而,2022年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據介紹,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規模持續擴大加上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對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出了挑戰。只有把工作做在前面,加強部門聯動和協同配合,確保各項促就業政策措施落地落實,才能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搭建起更廣闊的舞台。
當然,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離不開健康、積極、多元的就業觀念。愈加豐富多樣的就業選擇背後,是就業市場的需求快速變化,也與年輕人日益追求個性化的職業選擇密不可分。在求新求變的同時,一些好的做法和價值理念也應延續。每一位畢業生,都應及早做好職業規劃,一步一個腳印提升自身能力、積累職業資源,才能幫助自己收穫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進而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原題為《大學生就業,“質量”如何? 丨 人民鋭見》 作者 張近山 來源 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