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監”鄭和:7次前往西方,帶給大明的卻是財政負擔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時任君主建文帝啓用李景隆為主將,統領大明主力北伐。
然而此時的明朝,經歷了洪武時期的功臣清洗之後,朝中剩餘武將雖説不是酒囊飯袋之徒,但和長年在邊境與北元作戰的燕王朱棣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朱棣僅用時四年就消滅明軍主力,攻佔應天府,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正式登基,是為永樂大帝。而在朱棣奪位之後,首要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而大名鼎鼎的三保太監鄭和,在此時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出海尋人
由於建文帝下落不明,謀逆登基的燕王十分擔憂日後會有人打出建文帝的旗號圖謀不軌,於是派出親信在全國進行大範圍的搜尋。
為了確保搜尋者的忠誠,永樂帝決定改變洪武大帝定下的宦官不能幹政的規定,在錦衣衞的基礎上設立由太監主導的特務機構——東廠。而曾經燕王府的太監總管鄭和,自然也成了東廠廠公的不二人選。
鄭和本名不詳,靖難之役時因戰功被朱棣賜姓為鄭。自燕王謀劃起事時起,鄭和就隨燕王左右,參與戰略決策以及軍事指揮行動,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太監。
公元1405年,永樂帝命鄭和為西洋正使太監,率船隊出使海外,此次大規模的航海行動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調查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二是顯露大明國威,揚名海外。
而鄭和之所以能從一干人等脱穎而出,被授命為西洋正使太監,是因為其出色的軍事能力以及外交能力,加上年齡正值壯年,能夠承受遠洋航行帶來的健康風險。
此外,鄭和因是回民出身,後改信佛教,具有伊斯蘭教和佛教兩種宗教背景,有助於其開展外交活動。
西洋之旅
在朱棣和整個大明朝國力的加持下,鄭和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遠洋航行,幾百艘大船組成的船隊,滿載絲綢茶葉瓷器等中國特產,在明軍戰船的掩護下前往西洋地區。
首次西洋之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順利。途經爪哇國時,時逢爪哇內戰,鄭和船隊部分海員被爪哇國誤認敵軍而慘遭傷害,隨軍部將申請登岸作戰,鄭和認為航海之行的首要目標是尋找建文帝,而不是擅起刀兵,鄭和決定派人與爪哇君主談判,經過雙方協定,爪哇國交出下令擊殺鄭和船隊海員的長官,此事得以和平解決。
結束爪哇國的行程後,鄭和率船隊繼續向南航行,途徑馬六甲海峽處的三佛齊王國舊港,鄭和決定全體船員在此地暫時休整。
在此期間,舊港華僑前來參見鄭和,告知其馬六甲一帶海盜猖獗,其中勢力最大者當屬潮州籍海盜陳祖義,擁有大小戰船近百艘,嘍囉萬餘人,短短數年竟打劫船隻數萬條之多。在當地居民的懇求下,鄭和決定剿滅陳祖義,本着不興刀兵的原則,鄭和派人前往陳祖義居所,試圖將其招降,將其海盜納入遠洋船隊旗下。
然而長年累月的劫掠生活,已經將一個人的智慧及理智消耗殆盡,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聲勢浩大,貨物之多,於是打起了劫掠鄭和寶船的主意。
為了能夠接近寶船,陳祖義向來人表明歸降大明之心,待到其返回鄭和處後,陳祖義便糾集起了一批海盜,乘坐數艘戰船前往鄭和處詐降,意圖在鄭和接見他們之時襲擊寶船。
然而此等伎倆又怎能騙過身經百戰的鄭和,於是鄭和決定將計就計,將陳祖義的海盜船引至包圍圈中。陳祖義見計謀被識破,決定利用自己對附近的海域熟悉度負隅頑抗,但是以劫掠為生的海盜又怎麼能是大明水軍的對手。
少頃,陳祖義海盜軍就被鄭和水軍全數殲滅,陳祖義本人也成了階下囚,自此,盤踞在馬六甲一帶最大的海盜集團被一舉殲滅,海上絲綢之路再次暢通。
是非功過
鄭和回航之後,雖然帶來了大量的貨物及特產,但是並沒有探明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決定再次遠洋航行,於是鄭和在隨後數十年間,前後共七次前往西方,創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世之功。帶來了大量的珍寶以及各地宗教經典,而大明天威也傳至四海八方。甚至非洲以及阿拉伯半島諸國都派遣使臣前往大明朝貢。
然而鄭和七下西洋,並沒有給中國的航海事業帶來進步。隨着明成祖明仁宗相繼去世,自明宣宗起,北方瓦剌民族頻繁南下襲擾邊境,大明王朝的戰略重心漸漸由開拓而轉為戍邊,航海運動被叫停,而原本在印度洋航行的寶船,也變成了歐洲葡萄牙等國的戰艦。
而鄭和數次的西洋航海之旅,給大明政府帶來了極大的財政負擔,勞民傷財的行為也引起了朝中各路重臣的不滿,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使國家的財政情況走向正軌,明朝後世都實行了極其嚴重的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安全,穩定了國家財政情況。但是也意味着世界第一大國正式放棄了對海洋的爭奪,隨着西洋人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航海業也得到了極大發展,並促進了殖民運動。
而我泱泱中華卻因噎廢食,先進的航海技術毫無用武之地,如果當時能夠開放海禁,繼續下西洋,或許史冊會被改寫。然而這份美好的念想,也只能在文章和文藝作品中,好好幻想一般罷了。
結語
公元1433年,鄭和在自己位於京城的寓所中逝世,結束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從一名普通的主管太監,到靖難之役的重要幕僚,再成為西洋正使,代表明朝前往世界各國。七下西洋均不辱使命,可謂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宦官。或許鄭和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創下的一番事業會一直被後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