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歡迎大家來到小編的娛樂世界,每天在大家的身邊都有許多新奇的事情發生,小編的任務就是在大家無聊的時候給帶來一些生活中的小亮點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您,話不多説,我們開始吧。
世界上存在這麼一樣東西,它可以帶着人類穿梭到過去,它也可以把過去的聲音傳遞到未來,它更可以把將來發生的一切照應待遙遠的過去,這樣東西便是歷史,我們人類偉大的歷史。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歷史的存在,才會變得更加有意義有希望;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歷史的比較,才會知曉過去和通曉未來;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歷史的書寫,才會使得社會更加有美好和和諧。歷史不僅僅是我們學習的一門學科,就不僅僅是我們學習考試的一張試卷,更是我們人類和整個宇宙的全部記憶。歷史不是硬繃繃的一本書,一張紙,它記載着很多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歷史上出現國無數位感動上蒼的名人偉人,發生過很多偉大的歷史事件。所以,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和大事件吧。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抗戰結束這麼多年過去了,很多歷史事實已經被後人有意或者無意的忘記。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經常説的一句話是:國軍真沒用,一對一打不過日本人。不錯,當時的國軍一對一還真打不過日本人,但這並不是一句國軍沒用就可以概括的,而是因為中國的軍力和國力都遠遠落後於日軍這個現實所決定的。就拿伙食來説,抗戰時期國軍士兵的伙食,真的是挺慘。
國軍伙食方案挺好,現實挺慘。
1935 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伙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聽着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但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説卻是食不裹腹。
看眼當年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風貌,您是否隱隱覺得,這軍容軍威和大眾印象中的有些差別呢?原因請繼續看下文。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根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戰期間,每日需耗費4000-7000卡的熱量。就算非激戰狀態下的正常訓練和駐紮,每日也有 3000 卡以上。以此標準計算,一名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內,每天不能少於1.5公斤。這樣一對比,國軍的一天三頓9兩米,就遠遠不足了。
您要説了,這1.5公斤是主食 + 副食的總量,這9兩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夠標準了。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國軍士兵平時的副食,用四個字概括——基本為零。什麼罐頭肉,乾菜,想都別想。戰事不緊時,伙伕出去買菜,買到青菜就吃青菜,買到蘿蔔就吃蘿蔔,要是啥都買不到,就用鹹菜熬一鍋湯,大家一人一勺湊合吃。這還是好的,大多數情況下連鹹菜都沒有,就是鹽水泡飯。
兩張國軍吃飯的照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只有一口鍋,盛雜糧米飯,沒有任何副食。這米飯也不乾淨,裏面兒有黴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苦中作樂的國軍官兵名之曰“八寶飯”。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一天一般只能吃兩頓飯,共六兩米
此刻,您心中想必為國軍的伙食標準泛起一絲同情。但就連這點兒可憐標準,都難以貫徹落實。
拿主食來説吧,雖然規定一天三頓9兩米,但實際抗戰期間,國軍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兩頓飯,上下午各一頓,也就是説一天只有6兩米果腹。只有最精鋭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以及後方最受重視的黃埔學員,一天才能吃到三頓飯。其中第五軍還是老蔣親自下令:必須吃三頓飯!才得以執行。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抗戰時期軍校學生吃飯的照片,四菜一湯,實在已經是絕好的配備了。老蔣還是很重視教育的。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再説副食。前面説了,情況好的時候大家有青菜蘿蔔吃,那可真是實打實的純天然無公害健康綠色食品,一點兒油腥都不沾,因為伙伕手裏壓根兒就沒有油!偶爾能搞到一小塊豬油,每次炒菜時在鍋裏擦上一圈兒,已經千幸萬幸了。更多時候只能是鹽水煮菜,擱今天就是標準的減肥餐,一個國家賴以倚仗的軍隊就吃這個,您能想象嗎。
不能想象的還在後頭。環境所迫,國軍大兵們只能將“有啥吃啥”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比如駐紮雲桂一帶的部隊,就發明出把芭蕉的根兒剁成小塊、擱水裏泡三天,再切絲兒炒了的吃法。在當年,這就是許多國軍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
日軍是米飯、罐頭、醃製魚肉、奶糖等,國軍是雜糧大餅,打起仗來連這個也供應不上
這些説的都還是非戰鬥情況下,真正戰鬥期間國軍的伙食狀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到了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的口糧已經不錯了。士兵攜帶的一天口糧,基本為幹米飯650克或者餅乾600多克,一個250克的牛肉罐頭或者鱒魚罐頭,還有幹蔬菜,醃製的魚肉,魚乾,幹蘿蔔絲,福神漬,幹海帶,醬油,清酒等等。
到了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的伙食標準極其完整而精細,篇幅所限,只説【甜食】一項,就有奶糖、水果糖、飴糖、巧克力、果凍、柿餅、水果罐頭、煉乳、羊羹諸多種類。
中國大陸有種錯誤的看法,就是二戰日軍的口糧很差。誠然,日軍在二戰後期因為部分軍隊,尤其是太平洋羣島上的日軍補給被切斷,導致出現大量餓死人甚至吃人的情況,口糧自然不可能好。
不過實事求是的説,在整個抗戰中的中國戰場的日軍口糧是相當不錯的。除了少數日軍因為孤軍深入導致後勤極度困難(比如從上海殺到南京),基本 不存在吃喝艱難的情況。
絕大多數國軍士兵一輩子連罐頭長啥樣兒都沒見過。他們的戰時應急伙食,一般是北方農民常吃的那種雜糧大餅,再有就是小學課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麪。一塊大餅或者一撮炒麪,就着隨身帶的鹹菜,就是一頓飯了。
參見抗戰時一張國軍閲兵期間士兵休息的照片,可以看到缺少飲食帶來嚴重的營養不良,這樣的體格,又能有多少戰鬥力?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然而應急伙食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只有兩三天的量,戰爭一打起來沒日沒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隨身口糧哪兒能支撐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後方的伙伕燒好了飯,冒着槍林彈雨送上前線。但日本空軍異常強大,陸軍炮火又極為猛烈,白天送飯基本沒可能了,所以一般伙伕也就是趁着黃昏送一次飯,這下國軍一天只能吃一頓了。這還是好的,沒錯,這……還是好的。
在關鍵的一線激戰中,國軍後方被日軍火力完全封鎖,送飯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來。比如著名的萬家嶺戰役,到處都是山地激戰,伙伕幾乎是爬着一點點前進。一頓飯送上來,少説都得一兩天時間,做好的飯到了國軍手裏,已經發黴變質了。但就是這樣,國軍一線士兵依然心懷感激,畢竟這些勇敢的伙伕兄弟為了送這頓飯,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別説送飯,就連做飯都很危險,日軍飛機都是專盯着炊煙定點轟炸的。
被評價為“乞丐部隊”,哪有電視劇裏那種風采氣質?
拜沒完沒了的抗戰劇所賜,如今一般大眾印象裏的國軍,都是軍容齊整、英武挺拔、儼然有無雙國士之風,特別是與我軍土八路相比,簡直就是高富帥與窮屌絲的差別。然而您聯繫實際地想想,依照上述伙食標準,士兵的健康狀況能好到哪兒去?連肚子都吃不飽,還扯什麼風采氣質。您知道當時外國人是怎麼評價國軍的—— “乞丐部隊”。
有些話説着難聽,但也是事實:國軍士兵的伙食狀況,還不如日軍的狗。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犬,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
如果駐紮在後方的國軍部隊,每月可以有一兩次改善伙食的機會——也就是能吃點兒肉了!先別樂,這所謂的肉,可不是現在流行的什麼“小鮮肉”,而是不知道擱了多久的鹹肉或者臘腸。吃法上,也不是咱們後人想象的那樣人均分幾塊,而是所有的肉都切碎了,扔進菜湯裏,每人盛一勺。運氣好的能有幾塊碎肉,挑出來拌飯吃,相當幸福了。大多數羣眾,只能勻到一點兒肉末渣子。
國軍士兵的整體伙食狀況很差,不過其中也有兩個例外。首先是空軍,作為培養成本極高的天之驕子,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國軍飛行員每天也有肉、雞蛋和牛奶享用。還有一個特例,就是大名鼎鼎的遠征駐印新一軍和新六軍。在經歷了慘絕人寰的野人山戰役之後,剩餘部隊享受了英美配給的後勤和裝備,普通士兵每餐有一個牛肉罐頭,兩包麥片,一包餅乾,一包茶葉,一包香煙,一顆VC片。
新一軍士兵吃飯的照片,他的精神面貌可比國內的大兵兄弟們好太多,還繳獲了日本國旗當圍裙。遠征軍為啥勝仗多?答案真的很簡單——因為吃得好。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寫到這兒,又想起一個細節。當時新一軍新六軍剛到印度,領了口糧,有幾個士兵猛吃了一頓壓縮餅乾,結果一喝水全都急性胃擴張,差點兒送命。美國醫生給救活了,問他們為啥一次吃這麼多?這幾個國軍士兵回答,從來沒吃過餅乾,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飽,覺得怪好吃的,就拼命吃了。——不知道您聽了是覺得好笑,丟人,還是感到無比心酸。
都是誰的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國軍士兵吃得這麼差,是誰的錯?答案當然是國家的錯。有句話您肯定聽過——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國府和國軍高層的貪腐剋扣程度,真可以用“喝兵血吃兵肉”來形容!您可能不信,國家都要亡了,還敢這麼自毀長城式的揩油?但歷史的事實就那麼可悲地擺在那裏,諸位應知,我們民族什麼時候都不缺光明俊偉捨身取義的英雄,同樣,什麼時候也都不缺賣主求榮發國難財的小人。
當然,長官剋扣軍餉,這是直接原因,要論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國情實在太糟糕了。近代中國本就是貧困大國,1928年老蔣統一全國後,國民政府年年拿出90% 的財政養兵,也不過是維持200萬部隊。抗戰爆發後,士兵人數年年激增,最多時有400萬。兵越來多,錢卻越來少——日軍封鎖了民國全部的海陸貿易,導致國府財政收入的主力關税不復存在。
更殘酷的是,武漢會戰後,全國70% 的產糧區落入日軍手中,國軍只能依靠西南西北幾個傳統窮省來供糧。想想吧,那些貧瘠的土地,那些車馬不通的大山!能保證士兵每人每天6兩米,已經是國府當時能調度的一切力量了。
想想1942年河南大饑荒,後人指責國府不救助,卻多少忽視了當時舉國維艱、毫無餘糧餘力的客觀條件。何況國府內部那羣碩鼠的德性,杯水車薪也要分一勺羹。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當時的國家條件擺在那兒,我黨軍隊的供應狀況沒比國軍好不到哪裏去。但處於創業期的我黨有信仰力量加持,基本能做到軍隊上下同甘共苦。況且到了延安之後,效仿古代先賢開啓屯田大法,各個根據地相繼推行,南泥灣、大生產、小米加步槍……這些名詞咱們如今也就是聽個宣傳的響兒,可當年那真是在絕境中殺出一條餵飽士兵之路,都是實打實的戰略收益!
抗戰過去這麼多年,隨着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客觀看待那段歷史,直視當時中日雙方國力軍力的差距。真實的國軍是什麼樣子?他們忍飢挨餓、灰頭土臉。他們軍紀敗壞,他們戰力疲弱。他們不能手撕鬼子,不會擊殺特技,也沒有精力和女間諜調情談戀愛。然而他們也在為這個國家獻身,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小編相信,大家看完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豪傑和驚天動地的歷史大事件以後,會不會消除內心中關於“歷史是什麼”的疑慮呢?其實,讀過歷史i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載體。歷史記載着很多鮮血淋漓的生命個體,記載着很多舍已為人的英雄豪傑,也記載着很多温馨感人的事蹟。所以小編覺得,我們生而為人,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歷史,懂得歷史,知曉歷史,做一個有智慧有知識的現代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67 字。

轉載請註明: 抗戰時中日軍隊伙食對比, 讓人知道很多影視劇有多扯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