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記載,明朝萬曆三十四年,西南方的天上突然出現一朵雲,形狀就像關羽所用的青龍偃月刀一樣。民間傳説認為,關刀意味着即將出現刀兵之變,關公不再鎮守寶刀,天下從此必將多事起來。
當時有一名道士張真人逢人便説自己曾遊歷上天,看到整個天庭都十分空曠,諸神都不見了,只有關公尚在。真人便問是怎麼回事,關公回答説:“今新天子出世,諸神下界擁護矣”。真人於是便問:“聖何不往?”關公回答説:“我受明朝厚恩,故不去。”之後李自成便出生,最終由他來滅亡了明朝。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明朝人將關羽視為保護神,稱其為關帝。然而我們都知道,關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並非神話中的人物。在古代,許多著名人物死後,人們為了悼念,都為他們建立生祠,朝夕祭拜,永為傳誦。
隨着年代久遠,以及朝廷廢除淫祠的規定,許多祠堂都消失了。只有關羽是個例外,他本是東漢人,在六朝時期並未受重視,到了宋明兩朝,忽然從王進爵到帝,越到近世越受人們的崇拜,香火始終不絕。那麼關羽究竟是如何從歷史人物變為神靈的呢?是什麼原因使關羽能夠永垂不朽?
關羽(?—220年)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
關羽生於東漢末年,很早就同張飛一起追隨劉備,他們三人“寢則同牀,恩若兄弟”。在建安五年時,隨着劉備兵敗,關羽曾投降於曹操,受到後者的賞識。在與袁紹的大戰中,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解除了白馬之圍。所以後來程昱對曹操説:“關羽張飛皆萬人敵”,可見其武功之高。之後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但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依然決定千里走單騎,重新回到劉備身邊。這種不忘舊主的精神,連曹操都為之嘆服。
赤壁之戰後,關羽為劉備奪得了荊州數郡,官拜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劉備入蜀受挫時,召集張飛諸葛亮等馳援,讓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拜關羽為前將軍。關羽便趁勢引軍北伐,進攻曹仁。並且利用天時地利,水淹了曹操派來的于禁援軍,從而威震華夏。曹操只得一邊派徐晃去阻擊關羽,一邊又聯絡孫權,令其襲擊江陵。結果關羽進攻受阻,撤退無路,進退兩難之際,被吳軍斬殺於臨沮。
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子孫後代在魏國滅蜀時,全被龐德的兒子斬殺殆盡。
後世對關羽評價的改變
關羽在生前就以武功而著稱,魏國人説“蜀小國也,名將唯羽”,吳國人則將關羽視為“熊虎”一樣的鄰居。在敵國人看來,關羽是一個能力很強又很危險的敵人,人們對他印象停留在勇武之上。陳壽在《三國志》裏記載關羽辱罵吳國使者並且拒絕與孫權聯姻的事,批評説關羽“剛而自矜”,才使吳國人怒而反目,於是便造成“以短取敗”的結局。
陳壽是蜀國舊臣,可以作為蜀國本國人對關羽評價的參考,但這是一種庸俗的評價,屬於膚淺之見。因為吳國人襲取荊州、殺害關羽是一個策劃多年的陰謀,與關羽的態度並無多大關係。孫權在早年進攻黃祖的時候,早就流露出要兼併荊州的野心了;而魯肅在第一次見到孫權的時候,也曾建議他盡取長江為己有。可見,無論是誰在鎮守荊州,對吳國態度是否友善,吳國人最終都會背信棄義而襲取荊州的。
關羽明白吳國人並非可靠的盟友,又因其性子直,所以斷然拒絕了孫權假惺惺要聯姻的做法。之後,孫權果然趁關羽與曹魏交兵之時,卑鄙的趁人之危,成功襲取了荊州,因而諸葛亮才在《後出師表》裏説:“吳更違盟,關羽毀敗”,導致關羽敗亡的原因在於吳國人的背信棄義、撕毀盟約。
但是吳國人卻極力詆譭關羽的形象,當時吳國人韋昭就編了十二支曲子,其中有一曲《關背德》,裏面説關羽背棄吳德,孫權為了報復才引兵渡江而擒之,這是早年民間對關羽的評價。
到了十六國時,關羽的忠義形象才逐漸確立。胡夏國的人就曾説:“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秦昭恕頃襄之逝。”燕國人也説:“昔關羽見重曹公,猶不忘於先主之恩”。可見,從這時起,人們對關羽的印象開始從勇武轉為忠義,注重他的精神。能夠使關羽的名聲流芳百世的,並不是他武功高絕、勇猛過人,而是義薄雲天的精神。
從宋元到明清,關公的封神之路
在三國之後、五代之前,人們都只將關羽當作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來看待,沒有出現為他建立祠堂來進行祭拜的風俗。根據史志的記載,尊關羽為神的年代應始於北宋末年。
當時宋徽宗篤信道教,封了許多歷史人物為天神,其中關羽被封為“忠惠公”,從原來的“壯繆侯”進爵為關公。之後,宋高宗在建炎二年時有加關羽為“武安王”,以此來勸勉南渡諸將忠心於皇室,一起維護趙宋的統治。宋孝宗的時候又加封關羽為“英濟王”,在荊門當陽縣為其立廟。
宋朝時有村民給地方官府寫信説:“夢金甲神人告我,到關大王廟側,遇鐵冠道士,以其書下李縣尉”;《夷堅志》説有個都統在關王廟旁建立了生祠,想側熱點,吸引人來祭拜。這些信息都從側面反映出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用來祭祀關羽的祠廟。
到了元代,因為關羽已經進爵為王,所以關漢卿在《單刀會》裏就直接稱關羽為“關大王”。元世祖忽必烈尊崇佛教,為了表示敬愛,他讓關羽像來作為監壇。而到了元文宗天曆元年,又繼續加封關羽為“顯威勇武安英濟王”。
關羽在生前最高也只是一個侯爵,到了北宋末年才成為公爵,之後又被進封為王,日益尊貴。而到了明朝,為了遏制對關羽的崇拜,朱元璋又恢復了他本來的侯爵。結果,到了明朝中後期萬曆二十二年時,在道士張通玄的請求下,朝廷直接進關羽之爵為帝,稱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帝聖君等。
萬曆四十二年,追封關羽的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兒子關平為竭忠王,關興為顯忠王,從人周倉為威靈惠勇公,賜給他兩名丞相,一個是張世傑、另一個是陸秀夫,都是歷史上的忠義之人。
從關羽在明朝進爵為王可以看出明朝人對關羽的崇拜程度,所以他們才稱呼關羽為本朝之神。到了清朝,民間崇拜並未衰退。順治九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時人説道:“南極嶺表,北極塞峘,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羽因何永垂不朽?
從關羽封神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能使一個人永垂不朽的東西,並不是功績、名聲或者財富,而是精神。
不是第一人。而且他最後還失掉了荊州,導致兵敗身亡,實在談不上成功;從名聲來看,當時人對他的評價並不一致,敵國人把他視為梟雄,本國人則責備他大意失荊州,毀了大好局面;從財富來看,荊州失守後,關羽已是惶惶如喪家之犬,談不上富有。
因此,我們今人説追求的功績、名聲及財富都不是能夠名揚後世的東西。後人既然受惠不到我們的功績,蔑視於我們的名聲,分享不到我們的財富,自然就不會惦記着世界上存在過這麼一個人了。我們當代人所唯一能夠留給他們的財富是精神。
關羽是一個忠義兩全的人,不僅符合古代價值觀,而且在當代也具有凌駕於常人之上的寶貴人格。其人不貪圖官爵、財富,而是追隨自己的初心不改,能夠做到義薄雲天。這點在宋明兩朝最受歡迎,因為宋朝遭受夷狄的凌辱,明朝夾在元清之間,若想保存國家,就需要更多的愛國義士投身其中,為國為民。
所以在宋明時期,關羽所留下來的寶貴精神得到了人們的重視與發揚,他也便不斷的進爵為公、王乃至於帝,獲得了一個歷史人物所能得到的最高評價,為後人永久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