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歷史淺讀作者:不胖先生
再過十天,又將迎來中國學子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高考。高考是現代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十餘載就是為了能在這次考試中脱穎而出,考上理想的學府,最終改變命運。雖然高考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但對大多數學子來説,用高考改變命運比其他方式來説簡單得多。事實上,相比古人,我們能夠依靠高考改變命運,我們實在幸福得多了,古人要想在出人頭地就複雜多了。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中國最早的人才選拔制度起源於先秦,這個時候選拔人才的標準幾乎完全看個人的出身,也就是世襲制度。在這個時候,古代學子想依靠學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微乎其微,不僅所有好的教育資源皆被貴族所壟斷,就算文采再好,沒有一個好的出身,也難以在朝廷中有一席之地。
當然世襲制有優點和缺點,優點在於貴族們為了讓自己後代子孫能夠繼承自己的權勢與地位,會全心全力效忠自己的君主,有利於國家的穩定,但也伴隨着嚴重的缺點,如果貴族的後代子孫昏庸無能,照樣能夠輕易獲得權力與地位,而真正有才之士只能乾瞪眼無力改變,如此下去王朝也就難以延續了,顯然世襲制選才弊大於利,不利於時代的發展,漸漸被統治者淘汰。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到了春秋戰國後,百家爭鳴,各種學説與人才不斷出現,各諸侯國在不斷兼併的戰爭中開始發現人才的重要性,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此時的貴族門閥開始從民間招收一些能人異士為己所用,而實力強大的貴族更是把各類人才招募到自己的府邸,用於戰爭、遊説、刺殺、貿易、教育等等,為了把這些人才與奴僕區分開來,也為了顯示對人才的重視,一般把他們稱之為門客。
門客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對人才的壟斷,讓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但事實上門客制度反而讓貴族門閥的勢力再度加強。雖然也有不少人才敢勇於跑到君主面前毛遂自薦,但真正能夠見到君王的人少之又少,被看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了。而門客們想要投靠貴族門閥們的條件就相對簡單多了,只要跑到貴族門閥的府上,就會有人對自己進行測試,通過測試的就能成為他們的門客,最出名的莫過於“孟嘗君食客三千”的典故了,而其他貴族門客雖然沒有如此之多,但也有不少就是了。
門客制度雖然在人才選擇方面更加開放,但是相比高考的出路也複雜得多。比如不善言辭而善於研究的人不一定能通過測試,但高考只要你的知識夠紮實,就能考上不錯的學府,最終還可以選擇科研研究這條道路。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門客制度到了西漢開始沒落,這個時候主流的人才選拔方式稱為察舉制度。察舉制度就是把各個官員一層層選拔後再通過考試篩選出最優秀的人才。這種選才方式表明看起來更加公平,選擇範圍也更加廣泛,但實際上那些真正苦讀詩書的寒門子弟還是難以出人頭地,那些官員本來基本都是被貴族門閥子弟所壟斷,從當中的篩選,最終得到任用的還是那些貴族子弟,而且考核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人的主觀意識對結果的影響十分嚴重,説實在的就是掌握在考核官與皇帝的手上。
真正有意義的人才選拔制度萌芽於隋唐時期,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制度,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通過科舉制度到朝廷為官,甚至能力突出者完全有機會成為京官或地方大員。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科舉制度不僅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改變了中國傳統貴族門閥壟斷對官員的壟斷,讓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也算高考最初的模型。在隋朝之後的1300的封建王朝歷史中,各個朝代延續並逐步完善科舉制度,唐朝可以説是科舉制度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貴族壟斷開始土崩瓦解。
然而封建王朝所實行的一切制度最終目的只是為了維護其統治而已,科舉制度當然也不例外。科舉制度越來越完善,但也逐漸變成了統治者借用儒學奴化臣民的工具。當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科舉選擇學習四書五經,從事其他實用型的人才力量就會相對減少了。
明朝的科舉制可以説是科舉制度的鼎峯時期了,出生貧寒的朱元璋對貧寒學子也有着自己的階級情懷,為了讓貧寒學子得到相對公平的學習機會,早在明朝建國之初就設置了官學。洪武二年,朱元璋正式下詔,要求地方州府設置官學,並將興學當做考核官員的重要指標之一,《明太祖實錄》中就提到日照縣知縣各方面都很優秀,唯獨沒有積極興辦官學,被朱元璋降職懲罰。州府招收的學子一般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朱元璋此舉一定程度上讓那些出生於社會底層的學子有了一個相對公平的學習機會。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此外,明朝的科舉制還考慮到了地域的差異性,提出了三色卷選拔進士制度,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按地區定額分配進士人數,南方富庶之地相對北方有着更加優越的條件培養讀書人,三色卷選拔進士制度的實行平衡了地域的引起的不公平因素,現如今的高考制度下的清華大學同樣是給每個省分配了一定數量的名額。
雖然科舉制度在千年中不斷改善,但相對於高考來説,依舊是弊端多多。
一、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明朝的科舉考試為八股文,而且還要將儒家學説通過一定的格式表達出來,清朝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同樣要求將儒學學説貫穿當中,極大地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從而讓大部分讀書人一心鑽研儒家學説,忽略了其他實用型的知識理論。
而高考就不一樣了,學子可以自主選擇偏向理性的理科,也可以選擇感性學識型的文科,但不管選擇文科還是理科照樣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二、科舉最終目地是當官,高考是自己選擇人生
科舉制度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入朝為官,不少學子寒窗苦讀十餘載科舉當官其實並不是為了報效國家,而是為了發財。不少人當上官後,催生了畸形的價值觀,民間有不少寒門學子入朝為官後開始拋妻棄子,陳世美的故事諷刺的就是這類人。
而高考就不一樣了,學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選擇自己的學校與專業,從而選擇自己的職業,你可以有選擇,例如學醫當醫生、學計算機當IT精英、學金融當金融諮詢師等等,你還可以通過大學這個平台擴展自己的眼界,有實力的同學還可以往科研方面發展。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演變,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期間也經歷了不少坎坷。人的一生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次數十分稀少,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命運並改變命運,很幸運我們能處在這個有高考的年代。當然也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只要你們能夠全力以赴無愧於心,當你工作後,你會感謝你現在的自己。
加油吧!即將高考的學子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選取人才的方式,從世襲到科舉再到高考,如今的讀書人很幸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