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自打1931年9月18號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之後,一直到1945年8月15號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我國軍民在這整整14年的衞國戰爭當中,可以説與日軍之間的戰鬥一刻也沒有停止。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然而,這14年中我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的碰撞卻大都以戰敗而告終。其中有很多戰役失敗的原因,確實是因為雙方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存在着十分巨大差距。不過,也同樣有一些戰役是因為指揮不當才造成的失敗。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譬如,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中條山戰役,便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指揮不當的典型案例。至於當年此戰的指揮調度中究竟出了哪些致命的失誤,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據記載,1941年5月7號當中條山戰役正式開戰的時候,日軍兵力約有6師3個旅團(總兵力大概不到10萬人)。而反觀當時的中國守軍則是有8軍19個師(總兵力差不多20萬左右)。
可一直到6月15號此戰完全結束之時,日軍卻僅以673人陣亡的微小代價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而中國守軍在此戰中陣亡的人數卻是高達42000人,就連被俘者亦有35000人之多。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這經營了整整3年多的中條山抗日根據地,經此一役後基本上盡歸敵手。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前有黃河後有中條山,同時敵我兵力配置2:1的攻防戰,為什麼會敗得如此慘烈呢?難道這據險而守的20萬人在10萬不到的日軍面前,真的就如此不堪一擊嗎?
事實當然並非如此,此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正如前面所説,皆是由於高層指揮判斷的失誤所致。而以下3個方面,便是中條山戰役失敗背後的真相。
首先,高層判斷的失誤。
據記載,1941年2月的時候,日軍就已經開始向華北大規模的抽調兵力了。具體則是先後從武漢和徐州兩地調了2個精鋭師團抵達晉南地區,同時還抽調了日本空軍部隊進行這次的作戰。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一直到3月4號左右的時候,日軍部隊已經開始在中條山根據地絳縣一帶頻繁活動,並且還與駐守該地的部隊交過手。此時日軍攻佔中條山的軍事行動,可以説已然是再明顯不過了。
可偏偏在這一年的3月底,本來是第一戰區司令的衞立煌卻被上級叫到了重慶開會,並在會後被強制命令去峨眉山進行休養。就這樣何應欽便接管了第一戰區,這一臨時換將的舉動在大戰將至時已經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可比臨陣換將更為致命的是,當時軍事高層對於日軍的作戰意圖竟然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譬如,第36集團軍的李家鈺表示,日軍這次的作戰目標是要“渡犯黃河,威脅大西北和大西南”;而徐永昌也斷定日軍此舉是要“直取洛陽西安”。
最終,高層一致認為日軍此次在中條山出現的作戰目的,就是要“渡河進犯洛陽”。可事實上這與日軍搗毀中條山根據地的真實意圖完全是大相徑庭。
其次,軍事部署的偏差。
正是由於高層對於日軍作戰目標的錯誤判斷,於是便直接影響到了此後一系列的軍事部署。一直到5月4號時,前線部隊收到的命令仍舊是“積極加強河防的工事”,同時第一戰區還調走了中條山前線許多的精鋭部隊去鞏固河防的守備。而這一軍事調動所導致的後果,便是極大削弱了中條山根據地的守衞兵力。
最後,軍事行動的失誤。
本來仰仗着高山和黃河之險,中條山根據地理論上絕對是易守難攻的險地。可由於對於大戰的錯誤預估,導致此地軍事防禦工事非常之差。直到5月2號“加強陣地工事”的命令下達時,已經是為時已晚了。
而且,中條山的守軍的儲備和補給也完全不足。從5月7號到11號,僅過了4天的時間,駐守在山上的第14集團軍司令劉恩茂就已經開始發報求援,並聲稱“存糧已盡,全軍已然絕食3日”。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就這樣2天之後(也就是5月8日),日軍便已經完全包圍了中條山守軍。而此時附近本應當發兵支援的兄弟部隊,卻一直都冷眼旁觀毫無動作。最終,中條山戰役的慘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不過,更讓人感到可笑的是,當時高層居然還把這黑鍋往衞立煌身上甩,尤其是那句“皆衞立煌之老粗,不學無術所害也。”便是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地方了。那麼中條山戰敗是否真的怪衞立煌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下你的見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0 字。

轉載請註明: 前有黃河後有山,敵我兵力配置21,中條山戰敗主責究竟在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