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居正為何要把銀兩作為國家税收指定貨幣?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經典

明朝嘉靖十年,首輔張居正出台了新的税收制度,要求所有納税人在交税時必須要使用白銀,不收紙幣,不收銅錢,這是什麼原因呢?

張居正把銀兩作為國家税收指定貨幣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當時朝廷國庫空虛,急需錢; 二是白銀在當時是硬通貨,不會像紙幣和銅錢那樣出現私鑄私發,不容易出現貶值。 張居正的税改——“一條鞭法”

明朝嘉靖十年,張居正出台了新的税收條例,被後人稱為“一條鞭法”。在該條例出台之前,明朝的税收項目很複雜,有服徭役的任務,有徵收糧食的要求,這些項目以户為單位進行徵收。

但是户又是以丁糧(丁是指十六至六十歲適齡男丁)的多少為依據,糧的多少又取決於田畝的大小。這樣的徵税方式對於自耕自種的小農民家庭是有效的,到了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情況越來越多,很多地主豪強利用各種手段逃避賦税,導致朝廷收上來的税越來越少,國庫就這樣空虛了。

張居正針對這種情況,對全國的土地重新進行丈量並記錄,用了三年的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清查出三百多萬頃沒有繳税的農田。這些數據弄清楚後,張居正就着手税收改革事宜,他將以前的徭役税、糧食等實物税都換成繳納白銀,只留一小部分專門供應京師的糧食。

這樣就讓税的徵收方式變得非常靈活,比如一些農民可以選擇經商,因為他不再需要繳納糧食,經商賺了錢按數額繳納銀兩就行;有需要服徭役的人也可以通過繳納銀兩免除自己的徭役,由官府出錢僱人服役。一條鞭法的税收方式讓明朝的整個經濟活躍起來,社會上的各種分工更加自由,商業自由化程度也更高。

張居正為什麼一定要選擇白銀作為税收的指定貨幣呢?

張居正在選擇税收指定貨幣時,他捨棄了黃金、銅錢和紙幣,最終選擇白銀,這是有原因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禁止明間用金銀進行交易,他發行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這種鈔票的面積達到了33.8*22釐米,拿在手上都可以當扇子用了。

最開始這種紙幣有六種面值,從一百文一張到一貫一張的都有,當時一貫面值的寶鈔大約可以換到一千文銅錢或者一兩白銀。但是這種寶鈔的發行非常亂,那時候的人根本沒有發行準備金這種概念,朝廷想要錢就印,導致大明通行寶鈔貶值嚴重,直到正德年間就沒人再用了。

紙幣被棄用,但生活還是要繼續,老百姓就開始私自使用白銀進行交易,當時的明朝政府也只能對此妥協。隆慶元年,明穆宗頒佈了一條詔令:

“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只許用錢。”

這條詔令説明當時官方已經許可百姓使用白銀,也從法律上肯定了白銀作為合法貨幣的地位,並且解決了當時紙幣貶值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15世紀末歐洲開啓了大航海時代,明朝與外國的交易變得頻繁起來,從歐美來的大船載着大量的白銀來到中國購買絲綢和瓷器,開創了“絲銀對流航線”,明朝在這段時間利用巨大的貿易順差獲得了大量的白銀,對國內的經濟起到了穩定作用。

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的時候,正是白銀大量流通時期,所以他會選擇用白銀作為税收指定貨幣。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用銅錢呢?

説到銅錢,這是一個很特殊的貨幣,這種貨幣使用的材料主要以銅為主,但銅這個東西只有做成銅錢時才具有貨幣的價值,如果做成佛像或者其他造型,這就不能拿去買東西。相比之下,白銀不管做成什麼,只要材料是銀,就可以當成貨幣使用,哪怕是剪下來的碎銀子一樣可以拿去買東西,這就是銅錢和白銀的區別。

銅錢的製作材料比較容易獲取,因此民間“盜鑄”的現象也常有發生,而且不同朝代所鑄造的銅錢又不一樣,造成銅錢的價值非常不穩定。比如明朝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到了明朝末期,諸侯王各自為政,也紛紛鑄造自己的銅錢,像江浙魯王的大明通寶、南京弘光帝的弘光通寶等等,後來造反的人也要鑄造自己的銅錢,像李自成的永昌通寶,張獻忠的大順通寶。

這種情況下,銅錢就像紙幣一樣完全失去了管控,給市場經濟帶來非常大的困擾。所以,張居正為了讓國庫豐盈將各項税收改為收錢為主,而這個錢的最佳選擇就是硬通貨的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