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講述了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謊稱犬戎來襲,多次通過點燃烽火的方式引諸侯來援,結果諸侯們千里迢迢趕過來後,卻發現“小丑竟是我自己”,尷尬的氣氛隔着書本都能感受到。如此數次之後,等到犬戎真的來襲,諸侯卻認為周幽王又在忽悠自己,很乾脆就不來了,以致於西周就這樣戲劇性的滅亡了。
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真的存在嗎?
這個家喻户曉的“狼來了”的故事,往往被看做周朝衰亡的開端。
但,“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真的能用“烽火來戲諸侯”嗎?事情並不簡單,咱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1、早期記錄周幽王亡國原因的文學作品:《詩經·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2、最早記載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戲諸侯的文獻是《呂氏春秋》:“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説,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3、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最早來源: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詩經》中所記載的周幽王亡國一事最為簡略,但這種不加修飾的原始資料,往往最能體現當時作者生活的時代,人們對周幽王亡國原因思考的結果——“褒姒滅之”。
但褒姒勢單力薄,她又是如何跟周幽王亡國扯上關係的呢?
相比起《詩經》而言,《呂氏春秋》和《史記》中的記載就要詳細得多了,兩本書都提到了周幽王是為了博褒姒一笑,才採取過激的手段導致自身失去了公信力。不過在細節上二者就出現了分歧,《呂氏春秋》提到周幽王是“擊鼓戲諸侯”,《史記》又説周幽王是“烽火戲諸侯”。
一種歷史事件同時出現兩種聲音,只有二種情況:一真一假和兩種都是假的。
要證明“真假美猴王”中誰是真,誰是假的問題,首先咱們就要搞明白,西周時期到底是靠“擊鼓”還是“烽火”來示警。
“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二、烽火示警制度簡史;
從時間上來講,《呂氏春秋》的創作時間比《史記》要早得多,相對而言,呂不韋他所生活的年代要比司馬遷更容易獲取到西周時期的信息。
《呂氏春秋》所記載的“擊鼓傳信”的方式,是商周時期的古人常用的一套預警系統,《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周朝設置有專門負責擊鼓的鼓人,鼓人會根據不同的鼓聲來傳遞情報:“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鼖鼓鼓軍事……凡軍旅,夜鼓鼜,軍動則鼓其眾。”
而烽燧示警制度,最早出現於《墨子·號令》一書中,書中記載白天點煙叫做“烽”,晚上點火叫做“燧”。不過春秋戰國時期雖已出現了烽燧示警制度,但由於當時諸侯國之間的城牆並不相連,烽火能夠傳播的距離相當有限。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則不同,漢軍為了防備匈奴人,每隔一段距離便設置有專門的烽火台,一旦有情況,負責值守的人就通過點燃狼煙的方式來通知其他士兵有敵情。
漢朝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漢朝在繼承秦長城的基礎上又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所以直到漢代的時候才能夠有條件建設輻射全國的烽燧網絡。
“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也就是説,在西周時期周幽王要想使用“烽火”制度來“戲弄諸侯”,周天子和諸侯之間必須每隔一段距離就修建一座烽火台,才能保證達到這個效果。
但咱們可以在腦海裏想一下,周天子和其他諸侯之間間隔的距離,就知道在這麼遙遠的範圍內,周天子要想用烽火完成把諸侯喚來喚去的任務該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了……
加上諸侯之間相當於獨立的政體,在西周末年的時候,諸侯們便已經不怎麼服從周天子的命令了,他們顯然不會配合周天子在自己的領地範圍內建立這樣一套示警系統。
所以,“烽火”制度雖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但受制於當時的環境,周幽王其實是沒有機會使用烽火來完成戲諸侯的操作的。
司馬遷這樣來寫,或許有兩層原因:
1、烽火傳信的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加上漢朝時,烽火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司馬遷先入為主認為周幽王也是使用的烽火制度來戲弄諸侯;
2、司馬遷這樣寫,其實是想用戲劇化的故事警示漢朝的君王們要端正自己的行為。
“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三、司馬遷創作“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或許是給後世君王示警。
司馬遷的父親太史公臨終前留下遺言:“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予為太史而不論載,廢天下之文,予甚懼焉,爾其念哉!”
從司馬遷父親留給他的遺言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朝的史官們內心有一種濃厚的責任感,他們認為自己不光是在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還兼任警示君王、教化君王的責任。
太史公希望司馬遷作為史官要學習孔子去傳播文化,一定要認真記錄歷代賢明君主、忠義臣子的事蹟,教會世人明辨是非的道理,教會君王治理國家,使國家興盛的方法。
從這個角度來講,司馬遷之所以要着重描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情,是希望漢代的君王們要引以為戒。
“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為了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司馬遷特別批註:“禍成矣,無可奈何!”
反過來講,我們可以理解為司馬遷在告訴世人:“不要等到事情已經發生,再追悔莫及,發現自身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提早改正。”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4 字。

轉載請註明: “烽火台”在漢朝才出現,西周的周幽王拿什麼來“烽火戲諸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