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集體撕書,整個學校變成紙片的海洋,這樣是否合適?
從情感宣泄角度來説,是支持高三學生集體撕書。但是從學生人生髮展角度來説,是不贊成撕書。實際上,從這一件事情中我們也看到了必須反思教育制度。
部分人認為:
只要學校允許,高三學生集體撕書不應去指責。如果我們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如同在戰場上將要發起衝鋒時,士兵除了留下槍支彈藥外,其他攜行裝備都要扔掉,目的就是為了減輕負擔,在衝鋒時輕裝上陣。
高三學生撕書和士兵衝鋒時一個道理,十年寒霜苦,只為步入高考的考場,知識都裝在大腦裏,那些用過的課本,做過的練習冊,現在都沒用了。既然沒用了,就扔掉為好。只不過增加了點儀式感——撕書,拋向空中,以此宣示壯士斷腕之決心。
或許有人會説,好好的書幹嘛要撕掉啊,這不是浪費嗎?其實即使不撕最終也會送到垃圾回收站去,最終會重新化為紙漿,重新造出新紙來。撕碎了也不影響回收,只是把撕這個動作,大家皆拋向空中,發泄出內心的壓力而已。
如果從減壓層面來講,高三學生集體撕書,反而能烘托出一種氣氛——我們解放了,我再也不用聞雞起舞,再也無需點燈熬夜苦讀了。從心理學上來説,這種氣氛可以讓壓抑很久的鬱悶得到最好的釋放,反而有利於高三生調整心態。
可能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從小培養孩子們要愛護書籍,不允許隨意撕書或弄髒,這種觀念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有些人看到高三生集體撕書就會認為這是一種特別不文明的行為,其實大可不必這麼看,特殊現象只需要特殊對待就可以了。
高三學生不是小孩子,撕書不是因為好玩,也不是因為書籍太多,考試完之後無法帶走。他們將書本撕得粉碎,一是為了釋放十幾年求學生涯中積攢已久的壓抑;二是象徵斷掉後路、為自己高考加油打氣。
學生是宣泄情感,釋放十幾年來求學生涯中的壓抑
從現代教育來説,小孩們所擁有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十分短暫的。從三四歲開始,小孩子們就要開始上幼兒園,接着是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高三高考時,這種繁重的對他們來説學習任務才會消失。因為他們所憧憬的大學生活與高三生活相比,簡直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
由於高考太過重要,孩子們不僅自己對自己有壓力,來自父母、老師甚至親朋好友各方面的壓力經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一想到十幾年來積攢的壓力馬上就要消失於無形,這種激動且輕鬆的情緒促使學生們通過撕毀書籍宣泄出來。就像一個人十分痛苦時,通過擊打沙袋釋放情緒,是同樣的道理。
象徵斷掉後路、為高考加油打氣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在過去十幾年寒窗苦讀過程中,莘莘學子們珍惜光陰、刻苦用功,為的就是高考這一天能夠金榜題名。
現在高考如期而至,大部分高三學生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直有那種“黃沙白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
況且高三學生正處於那種年少輕狂的時期。一想到自己就要在高考時“建功立業”,向父母、老師、親朋好友證明自己的實力,他們就覺得十分興奮。
撕書一方面是為了將這種興奮表達出來,另一方面是象徵着自己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為今明兩天的高考加油打氣。
高三學生在參加高考完之後集體撕書,被撕裂的紙張白花花從教學樓飛到地下,如鵝毛大雪從空中飄散在地上。表面看是情感宣泄,實質卻是污染了環境、浪費了資源。
只要經歷過“黑色高三”過來的人,都能理解高三學生集體撕書的心情。到現在為止,高考是最公平的,無論權貴還是平民,無論富裕還是貧寒,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而且,高考也是出身貧寒的孩子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次機會。從小學開始讀書,教師在耳邊嘮嘮叨叨灌輸就是讀書目標就是考大學,大學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學、進入好單位、獲得好人生,這也是貧寒家庭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
尤其在高三,為着高考學生都是身心疲憊。沒完沒了的上課與晚自修,繁重的作業,包括雙休日都是補課備考,人活着如考試的機器,沒有自己的自由空間。高考一結束,高三學生就把讓自己活得如此辛苦的書籍撕裂,宣泄被壓抑的情感,這也是非常正常的。
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但是,要想到這也是浪費資源。從節約方面來説,如果把這些書留給下一屆高考生,尤其是家庭貧寒的學生用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這些書籍都是父母賺錢買的,如此暴殄珍物,浪費父母的血汗錢與錢財,對培養孩子節約意識與感恩心理也是不利的。
從學生人生髮展角度來説,高考也不是人生的終點,只是一個小過程,將來學生還需要很多東西去拼搏。如上大學之後也要努力學習,畢業後努力找工作,工作之後努力賺錢拼職稱向上爬。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講究終生學習。在高考這個青春的路上,就把這些書籍都撕壞掉,可能以後都不想看書,更加談不上終身學習與努力上進了。
折射教育體制的缺陷
從教育制度上,這也折射應試教育的悲哀。學生們急於撕書,代表是對書籍的仇恨。實質上,發達國家教育體制與我國教育體制是不同的,發達國家在小學中學基礎教育階段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教會學生主動去看書,主動去搜集知識,達到書籍知識為我所用的目的。
我國基礎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死記硬背那幾本教科書,知識面也非常狹窄,不會廣泛閲讀書籍獲取信息。所以,很多文科生讀了大學,基本上都是浪費青春時光,這也是文科高等教育的弊端。
為了改變這個現狀,中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地情感宣泄方式,如高考之後帶學生去遊山玩水,或者組織輕鬆地聚會,讓學生被高考壓抑的情感得到放鬆,指導學生勞逸結合。同時,更應該教育學生在大學階段努力學習,畢竟上大學也不是人生終點,很多人生奮鬥目標在等着。
該指責的不是高三學生,而是導致這種撕書現象背後的成因!
撕書不是個別學生的行為,也不是某所學校的特例,幾乎每年高考的時候,都能聽到不同地域高三學生撕書的新聞。白花花的紙片落在教學樓後面的草地上,顯得十分刺眼!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書籍是傳遞知識的橋樑,為什麼高三學生會集體撕書呢?
錯不在學生,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學生壓力這麼大,對一次考試顯得如此興奮,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的高考太過重要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高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對於中國千萬名莘莘學子來説,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書的。有的人可能在音樂方面有天賦、有的人擅長製作手工藝品、有的人在語言方面有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這些長處在高考統考中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除非是有相關的藝術特長生。
高考從來是隻認分數不認人的,這在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各方面創造性的人才。因為都要擠過高考這座窄橋,沒擠過但有其他天賦的學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埋沒。
所以為了能夠考取一個好大學,學生們都是拼了命地往自己身上添加壓力。很多學生都輸不起,也害怕失敗。其實人生的挫折有很多,一次高考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因為教育方式存在缺陷,才會使學生們揹負的壓力十分巨大。高考前撕書既是對壓力的釋放,也是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一種諷刺。
但因為國情、人口、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難的。目前教育方式也正在改善,比如近些年來增加的體育藝術特長生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學生們高考的壓力。
高三學生撕書現象不是個例,這是由來已久的一種高考前校園現象。學生們的這種行為是有其背後原因的,要解決這種現象必須從根部入手,光指責、禁止學生的話並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