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這是一份相隔2280年的答卷
秦趙大決戰7:包圍圈與大決戰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長平之戰中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另闡述一個遞進問題:構建包圍圈過程中的大決戰是怎麼上演的。
在廉頗被撤換、趙括上任之前,長平戰場大的態勢是這樣的: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秦趙大軍以丹水為中心區隔,各構建一前一後、先小後大兩道防線。
其中趙軍部署于丹水東面,沿丹水設置一道壁壘,即圖上的東壁壘,作為抵抗秦軍進攻的最前沿陣地,真正防線則設置在後方的百里石長城。
秦軍和趙軍沿丹水對峙,其中西壁壘便是《史記》所記載的“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即之前趙軍在丹水西邊所設置的最後一道人工壁壘防線。秦軍攻下後進行修整,作為和趙軍對峙的前沿陣地,也是後來趙括大軍出擊時全力攻打的那個“堅壁”。
秦軍後方則是空倉嶺防線,最初同樣是趙軍所構建,秦軍攻佔後用作後方基地與縱深防線。按照當地“空倉嶺”的歷史傳説,這裏應該是秦軍的糧草囤積之所。
相比之下,趙軍的儲糧之地則是在大糧山。我們將目光聚焦到趙軍的防禦戰線中去: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廉頗”防線,長平戰場示意圖,底圖來自網絡
這張圖非常重要,請大家務必好好看看,因為看懂這張圖,就能明白廉頗的厲害所在,也是理解白起所構建“包圍圈”的基礎。
我們來看,趙軍東壁壘沿丹水設置,中間有兩個重要節點,南邊的泫氏城邑和北邊的長平城邑,其中泫氏城邑突出於趙軍東壁壘之外,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是趙軍故意將之放棄了麼?
大大不然,這裏其實才是趙軍的最前沿,而且這個城邑正好位於丹水和小東倉河的交匯處,是長平戰場上最重要的交通節點之一,在水一方,易守難攻。
最後方是百里城長城防線,它北至丹朱嶺,南至馬鞍壑,中間只有長平關、堡頭隘、故關等寥寥幾個交通關口,以人工壁壘即石頭長城相互連接,堅不可摧。
在兩條壁壘之間,主要有三座高大山體,其中韓王山應該是趙軍指揮部所在地,大糧山是趙軍的糧食基地,最南方的聖佛山則主要起隔絕作用。
整個戰場上共有四條河流,其中丹水橫貫南北,不僅區隔秦趙兩軍,後來也成為被圍困趙軍的“生命之源”。東西向河流有區隔韓王山和大糧山的小東倉河,區隔大糧山和聖佛山的大東倉河,以及最南方的東大河。
現在我們就能清晰知道廉頗這一防線的精髓和厲害所在:依託長平戰場的天然山水和人工壁壘,打造一個寬大正面、前後縱深、山(壁壘)水結合的無懈可擊防線。
最重要的就是無懈可擊,因為趙軍之前屢戰屢敗,戰場形勢逼迫趙軍只能防守,而長平戰場又是趙軍的最後防線,退無可退。既然決定徹底防守,就要打造讓秦軍無從下手的防線,可以説,廉頗在當時的戰場態勢下已經做到了最好,不愧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宿將。
相比之前的空倉嶺防線,秦軍曾下定決心並強攻拿下,然而現在的這條防線,秦軍壓根就沒想過正面強攻,這也反證廉頗這一防線的“無懈可擊”和堅固所在。
但是不是真的完全“無懈可擊”呢?當然也不是,如果我們俯視整個戰場,就會發現一個很微妙的現象:不僅趙軍,也包括秦軍在內,其實都處在密封的大包圍圈中!
比如趙軍是被封在東壁壘和百里石長城之間,秦軍是被封在西壁壘和空倉嶺防線壁壘之間,這些壁壘既是它們的“護身符”,也隨時可能變身牢籠,將它們困在其中。(開玩笑説,如果其它五國能拿出百萬軍隊,結合地形,不是沒有從外圍將長平的百萬秦趙軍包餃子的可能。)
事實上,雙方對此都有意識,都在防備着對方的遠程迂迴包抄,從而將己方包圍在包圍圈中,這一點的體現就是雙方沿丹水的兩條壁壘向南北越修越長,甚至趙軍的百里石長城最終之所以修到百里,也是出於此種防備,絕不給對方側翼包抄的機會。
問題還在於,某一方比如秦軍是否有足夠的兵力實現這種包圍,在同等規模兵力下,這種分兵、遠程迂迴包抄不僅不是上策,反而是深入敵後、自投死地,很大可能是有去無回。
除了兵力,更重要的是時機。如果百里石長城正常佈防(都不説重兵佈防),以它的易守難攻程度,根本攻堅不下,那迂迴包抄自然也就失卻意義。
正面不能強攻,迂迴不會得手,也就是説,秦軍已經拿趙軍毫無辦法,只能無奈對耗下去。而只要廉頗在,這種局面就不會有絲毫改善, 所以秦軍只能在外交戰場出陰招乃至“反間計”,爭取換掉廉頗。
這裏再次強調一點,總有人以“國力論”、“糧食論”等各種原因來試圖證明趙國換下廉頗是對的,其實是純屬軍事外行。很簡單,那是敵人希望你做的,你做了還覺得自己正確,最後不輸才怪。
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就知道,秦國之所以執着於換掉廉頗,恰恰説明他們最擔心也最無奈的就是廉頗,而無論換了是誰來,局勢都不可能更差了。
比如就有人提出,秦國幹嘛要提名趙括呢?他們真的瞭解趙括麼?如果趙括真是韓信一般的存在,那秦國豈不是自找苦吃?的確有這種可能性吧?
然而上述戰場情況,已然説明就算韓信來,對秦軍來説都是不可能更壞的選擇。這才是秦國執意追求換人的最根本原因。
何況,誰也不會想到甚至都不敢想,來的不僅不是韓信,反而是徹徹底底的一頭豬。
趙國的臨陣換將,無論換了是誰,都會對廉頗之前的堅守方針有所改變,這是正常現象甚至可稱必然。
只要趙軍不再堅守、有所出擊,那便是秦軍渴望的決戰戰機。
秦國方面自然明白這意味着什麼,因此戰神武安君秘密出馬,奔赴他人生最後也最輝煌的長平戰場。
白起出馬,意味着兩點:戰略決戰和大殲滅戰。秦趙大決戰的長平之戰就此真正上演!
首先,長平之戰實際進程中的戰役包圍圈是怎麼構建的?
看圖: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整體包圍圈由秦軍西壁壘-大東倉河-百里石長城(故關以北段)所構成,所有的趙軍部隊即一般説的45萬人,完全被封在了這個大包圍圈之中,被秦軍徹底包了餃子!
在這個大包圍圈中還有兩個小包圍圈,其中趙軍主力被包圍在秦軍西壁壘-小東倉河-百里石長城區域內,以韓王山為中心。
趙軍輜重部隊被包圍在秦軍西壁壘-小東倉河-故關-大東倉河區域內,以大糧山為中心。
現在我們來看看秦軍是怎麼做到的:
1、構建整體包圍圈的最重要動作是“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
一隻25000人的騎兵隊伍沿端氏河北上,從丹朱嶺北側遠程迂迴到整個百里石長城的後方,閃電奔襲、“神兵天降”、出其不意攻佔長平關、故關等沿線重要據點,控制整個百里石長城,徹底封死所有趙軍的退路。
這是整個長平之戰中最重要、也最精彩的一筆,凸顯了白起真正的“出奇無窮”和令人不敢想象的大殲滅戰“胃口”。
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雙方都曾意識到各自陷入包圍圈的可能風險,廉頗在位時也曾重點防備,尤其百里石長城是趙軍最後防線,肯定主力重點設防,秦軍根本不可能有絲毫“偷雞”的機會。
然而現在那位趙括將軍率領趙軍全軍向前進擊,居然沒有留下哪怕是正常的防備力量,徹底的“顧頭不顧腚”,壓根就沒想過秦軍還會有遠程迂迴這一招,百里石長城就這樣被秦軍輕鬆“奇襲”失落。
誰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作為趙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防線和退路,百里石長城的易手,是整個戰役真正的分水嶺,標誌着秦軍徹底包圍趙軍的可能性已經變為現實,45萬趙軍的前途和命運就此註定。
這是趙括所犯下的最重大卻又是最低級的錯誤。白起的這一“出奇”動作原本也沒多不可想象(至少雙方之前都已有此意識),成功率更是極低,然而因為趙括的愚蠢和“配合”,居然就是輕鬆成功了。
2、構建兩個小包圍圈的主要動作是5000騎兵的穿插分割,即“五千騎絕趙壁間”。
奇襲百里石長城的戰役意圖已經證明白起將45萬趙軍一鍋端的戰役決心,要達到這一最終目的,包圍圈中趙軍的糧草輜重就是白起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構建兩個小包圍圈的設想源頭。
鑑於趙軍輜重主要存於大糧山,所以白起必須要將它和趙軍主力部隊割裂開來。
由此,一隻5000騎兵部隊利用其機動性和衝擊力,從泫氏城邑、小東倉河沿線直插故關,即在韓王山和大糧山之間硬生生地楔了進去,在整個趙軍陣地上撕開了一條縱深線,實現了趙軍主力和輜重兩部分的徹底分割。
後世對此的理解多數流於表面,認為就是一隻騎兵部隊穿插分割而已。實際上,跟在這支騎兵之後的,是真正的秦軍主力。
此時,除了在西壁壘上頑強防守的秦軍以及遠程奔襲包抄百里石長城的25000騎兵,其它秦軍部隊應該都集結在西壁壘的南側、泫氏城邑左近。
其中大部分秦軍跟在5000騎兵之後,填充其所衝擊出的路線,接管、構建陣地,用部隊即人構成割裂左側趙軍主力和右側輜重部隊的包圍線。
而其它部分秦軍則從大糧山以南的大東倉河沿線出擊,直插故關,這一路的目的是配合5000騎兵和秦軍主力的包圍線,完成對於大糧山即趙軍輜重部隊的徹底包圍。
此時,戰場上就出現了兩個小包圍圈。秦軍不僅在大範圍內包圍了趙軍,也將趙軍真正的一分為二,相互隔絕。
接下來的戰事很好推演。戰場右側的那個“輜重包圍圈”不會存在多久,因為輜重部隊戰鬥力薄弱(甚至多數是民夫),根本不是秦軍主力的對手,這一包圍圈中的戰爭很可能是秋風掃落葉甚至只是打掃戰場。趙軍絕多大數的糧草就這麼落入了秦軍手中。
至於左側的包圍圈,很多人會認為秦軍包圍趙軍主力後就採取了長久圍困的做法,但這很可能並非白起一開始的想法,後人顯然低估了他的魄力。
實際上,一開始白起肯定有全面進攻趙軍主力,追求立刻“打崩”趙軍的戰役意圖,尤其是當趙軍意識到全面落入包圍圈後,陷入崩潰的可能性不低。然而戰事進展證明,白起的這一追求沒有實現,趙軍在強力攻擊下並沒有全面崩潰,白起也只好退而求其次。
以上是我們對於長平之戰包圍圈和白起殲滅戰指揮藝術進行的大致分析及戰事推演,但這還有問題,即實際過程中的順序是怎麼樣的,雙方的決戰過程又是怎麼上演的。
我們來大致捋捋:
1、趙括取代廉頗上任後,確定了出擊決戰的戰役方針,為此“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以我劃線,把支持出擊的人選換到重要崗位,為全面出擊做各方面準備。秦軍那邊,白起秘密抵達長平,密切關注着趙軍新帥趙括的舉動。
2、趙軍試探性進攻,秦軍佯敗誘敵,誤導、麻痹趙括,引誘其全軍出擊。
3、幾次勝利讓趙括認定秦軍不堪一擊,盲目全軍出擊,甚至後軍都脱離百里石長城防線,主力集結在泫氏和長平之間,向秦軍西壁壘發起總攻。
4、不確定秦軍是否已探知百里石長城防守空虛,但戰場態勢已經出現有利戰機,對於這種稍縱即逝的戰機,經驗豐富、敢於冒險的白起立刻予以抓住,他早已經形成了各種預案(沒錯,是各種,遠非我們上面只看到的、實際上演的這一種),根據眼前形勢選擇了我們看到的這種,做出具體戰役安排並下達命令,秦軍全軍開始執行。
5、遠程迂迴的25000騎兵應該是最先出發的,但5000騎兵的出發時間也不會晚多少,這裏白起玩了讓趙括意想不到的雙重“戰役突然性”。
首先,趙括不會想到,“不堪一擊”的秦軍居然敢突然反擊,而且是強力穿插,隨後的秦軍主力也割裂了趙軍主力和大糧山輜重部隊。
其次,趙括更不會想到,當他還在指揮趙軍向西進攻秦軍壁壘、向南打通和大糧山的交通線時,後方的百里石長城也失守了。
白起成功地吸引、轉移了趙括的主要注意力,等趙括一步步得知所有的戰場動態後,時間已經晚了,趙軍已經落入包圍圈,無力迴天了。
在兩軍總兵力幾乎相當的條件下,白起充分利用了長平戰場的當地地形尤其是百里石長城、東西壁壘等人工設施,實現了在1:1情況下對於45萬趙軍的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包圍。
在5000騎兵成功分割趙軍後,南側包圍圈先收縮,將趙軍輜重部隊殲滅並獲取趙軍糧食,其後加入對北側趙軍主力的包圍乃至進攻。(秦軍甚至可能會將糧食轉移到西壁壘乃至空倉嶺,因為不確定北面防線能否抗住趙軍的突圍。)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6、得知百里石長城攻下後,白起下令升他的帥旗,並讓全軍通告趙軍,我們的統帥不是王齕,而是武安君白起!趙軍心膽欲裂,尤其是得知已落入全面包圍的消息,更是心生絕望。
7、陷入絕境的趙軍迸發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戰鬥力,給秦軍造成重大殺傷,當然,在這種被包圍、進攻壁壘的不利態勢下,趙軍本身付出的損傷只會更多。
首先,秦軍的斬首傳統讓趙軍不可能投降;其次,被包圍又缺糧的現實,即使是底層士兵都知道時間的寶貴,必須儘早突圍,越晚希望就越低。
這是長平之戰中真正的慘烈決戰。
包圍圈中,秦趙最早決戰的戰場應該是秦軍5000騎兵撕出的那條包圍線,此時趙軍未必知道自己已被包圍,真正猛攻的更可能是秦軍,然而如前所説,秦軍第一波進攻並沒有打崩趙軍。
發現被分割後,趙括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向南進攻,擊潰當面秦軍,力圖搶回大糧山。這一戰雙方地形相當,包圍的效果也沒有開始顯現,但趙軍終究沒有突破這一秦軍當時實際上最薄弱的防線。
這固然跟雙方的實力有關,趙軍戰鬥力確實不是秦軍的對手,但也跟士氣大有關聯,尤其是,作為分隔趙軍、保證南側輜重包圍圈的保障,白起必然對這條包圍線上的秦軍部隊下達死命令,絕對不能讓趙軍突破,這是戰役指揮上的領先和高明之處,白起已經搶了先手。
其後,秦軍在小東倉河沿線、大糧山北部構建壁壘(從西壁壘至故關),據壘防守,趙軍自然更無法突破。
再其後,落入包圍的趙軍應該對各個方向上都嘗試突圍。尤其百里石長城,肯定是最重點進攻方向,故關、長平關等地,絕對是屍堆如山。
後世始終不理解,趙括明明有45萬大軍在手,為什麼就是突不出來。尤其有人認為百里石長城不就25000人麼,怎麼能擋住45萬人的衝擊?
這些都是想當然、盲目機械的理解,也不瞭解當地地形和白起包圍圈的堅固所在。比如百里石長城,最初拿下它的時候是25000人,但這麼重要的防線,白起豈會只讓25000人防守,肯定要調整兵力部署,重兵設防。尤其是當趙軍進攻猛烈時,若有被攻破之虞,其它秦軍自然要增援。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趙軍是進攻壁壘還是仰攻,地形導致大部隊正面展開的寬度有限,人多並沒有多少實際作用。
趙軍真正絕望乃至氣憤的是,那條百里石長城原本是他們辛辛苦苦構建出來的,現在卻居然用來困住了自己,他們估計都會後悔,當初為什麼要建的那麼堅固!
這條連秦軍都不敢攻打的防線,他們又豈能打的下來?那甚至是人力註定無法逾越的,一切的一切,都“歸功”於那頭豬的天才指揮!
而已經掌握戰役主動權的白起,只會步步領先,不會給趙括任何可能翻盤的機會。兵力富餘、糧食充足又佔據地形優勢,秦軍堵住趙軍的突圍原本就是大概率事件,堵不住才是問題。
事實上,在經過初期(估計也就是糧食基本消耗完的時間)趙軍猛烈反撲後,主動進擊的一方又輪到秦軍。
還記得那條東壁壘麼?在戰役進程中,秦軍逐漸壓縮包圍圈,將之也攻下,趙軍主力最終是被包圍在了泫氏、長平和東西壁壘之間的三角地帶。也就是説,秦軍並沒有只是圍而不攻,而是主動進擊,“出輕兵擊之”,儘可能消耗趙軍的實力,打擊其突圍意志。
步步收縮的趙軍只能築壘堅守,在飢餓中絕望等死。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8、在實現對趙軍的包圍後,白起就第一時間通知秦昭襄王,讓他趕快派出援軍增援。秦軍傾國之兵早已集結長平,秦昭襄王哪裏還有兵力可派?無奈之下,只好到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可謂下了血本。
後世若認為這隻軍隊是參與圍殲趙括主力,恐怕是又想錯了。如果白起需要藉助這隻部隊來圍殲趙括,那説明他太沒譜了。實際上,長平秦軍包圍、圍殲趙括主力是夠的,但再分兵來狙擊趙國援軍則是肯定不夠的,這也是白起緊急求援的原因。
因此,這隻河內“新兵蛋子”軍隊主要是用來在百里石長城向外狙擊趙國援軍的。趙國肯定也有援軍前來,雙方也有交戰,但歷史沒有記載罷了。(估計趙國援軍也都是新兵蛋子,想打通百里石長城是異想天開。)
這説明白起又一次想到了趙括的前頭,他一早就掐死了趙括“固守待援”的可能性。對於經驗豐富、思慮周密的白起來説,這些都不過是常規操作。
9、困守又飢餓的趙軍“皆內陰相殺食”,已經形同崩潰。趙括也已經絕望,無計可施之下“出鋭卒自搏戰”,最終戰死,終於體現了一名軍人應有的氣節。
10、失去主帥的趙軍殘部選擇投降,最終被白起用計阬殺(坑殺)。這個阬不是活埋,而是屠殺。後人都單純到了愚蠢的地步,還想不通幾十萬趙軍為什麼會傻到乖乖被活埋。實情應是秦軍收掉兵器、聚攏趙軍(按人數規模應該有分片區),然後對手無寸鐵、早已餓得奄奄一息的趙軍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最後收割人頭。據説只有240名小孩逃出這一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
以上。長平之戰乃至秦趙大決戰,就這樣以45萬趙軍的全軍覆沒、全部慘死而告終。這一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也是真正影響之後兩千年帝國專制歷史的千古一戰,中國三千年戰史上,長平之戰重要性、影響力和軍事地位堪稱第一,即使淮海戰役也只能位居其下。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在這一戰中,白起充分展現了他大殲滅戰的指揮風格和軍事藝術,鑄就了中國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軍事奇觀和曠世經典戰例。當然,他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他本人的能力,自然也離不開那位豬對手的全面“配合”,這一點已經在前文戰役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下文再單獨分析。
(全文完)
我的公眾號【微存在】專門撰寫中華名戰,敬請關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762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平之戰的千古疑問,白起究竟是怎麼包圍趙軍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