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楚漢爭霸開始。
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男人,揭開了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篇章。
為什麼極其重要?
因為二人對於天下的爭奪,直接決定着華夏民族日後的走向。
要知道,此時,還沒有“漢族”這樣的稱呼,只有“華夏族”的稱呼。
由“華夏族”逐漸走向“漢族”,是從楚漢爭霸這裏開始的。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之後,與叔叔項梁起義後,大破秦軍,最終滅掉秦政權,自稱“西楚霸王”;
劉邦,出身平民,發跡之前叫“劉季”,為什麼叫“劉季”?
季,是排行最小的意思,劉季,指的就是劉家最小的那個兒子,也就是“劉老小”,看來,説劉邦根本沒有什麼標準的名字,也並不為過。
兩個人,在滅秦時:項羽戰功赫赫,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打垮秦軍,為徹底滅秦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而劉邦,卻率先攻進秦國都城咸陽宮秦皇帝子嬰甚至獻出玉璽投降。
而“先入關中者王之”,也就是誰先入關誰就能當王,因此,項羽雖然為反秦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最後先入關的卻是劉邦。
這讓項羽十分惱怒,我付出,你圖現成?
不行。
劉邦也意識到自己的實力不如項羽,於是將咸陽宮拱手相讓,而項羽入咸陽宮,卻“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
這是很殘暴的。
子嬰作為秦朝存在的符號,沒有被劉邦殺,卻被項羽殺了,其實無可厚非;然而你燒殺搶奪咸陽的百姓,這就太不應該了。
得民心者的天下,普天公認的道理,項羽,難道不想奪天下嗎?
然而事實的確是這樣。
項羽,恐怕壓根就沒想過要奪天下。
此話怎講?
因為,在做完了上述一系列事情之後,項羽便自封“西楚霸王”,看名字我們也知道,“霸王”再勇猛,也終歸只是個類似於“齊桓公”一樣稱霸一方的“王”。
王與帝,能比嗎?
稱王之後,項羽又開始了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項羽依次按軍功分封十八路諸侯。
這毫無疑問是很“復古”的做法,看來,在項羽的意識裏,自己打下來的天下,稱個最大的王,足矣,其他的諸侯,你們服我就得了。
這樣的想法,自然和秦始皇唯我獨尊稱帝的格局,要差得遠。
項羽的想法,落後了嗎?
他又為什麼會有這樣復古的想法呢?
主要原因,恐怕就在於項羽的出身。
項羽,出身貴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國大將,身份顯赫。
然而這樣顯赫的出身卻恐怕正是項羽的劣勢。
世代貴族,則貴族的分封、稱霸的思想會長期縈繞在這個家族的思維當中。——
在他們的國家形態當中,像“齊桓公”那樣稱霸,就是大丈夫的至高點。
這種思維,根深蒂固,以致於他們根本未曾在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中,寫下“稱帝”兩個字。
那麼,一介平民,痞裏痞氣的“流氓皇帝”劉邦,為什麼卻可以稱帝呢?
想當初劉邦遠遠看到秦始皇巡遊的隊伍,遠遠望見那秦始皇的英姿,劉邦感嘆道,“大丈夫就該這樣啊!”
劉邦的稱帝思想,是從這時開始建立的嗎?
恐怕未必。
因為彼時的劉邦,與皇帝兩個字,是差着十萬八千里的,所以也只是感嘆一句罷了。
然而至少,我們看到,在劉邦的思維裏,是存在着“皇帝”這兩個字的,這與項羽思維中固化的“分封稱霸”思想是不同的。
劉邦的思維中,為什麼會有稱帝的思想?
因為他沒有貴族的出身,更沒有稱霸的概念,作為一介平民,他的頭腦中沒有一套完整的國家規劃體系。
而這,正好能夠給予劉邦對未來的無限期待。——
稱王?我都不懂;做個皇帝,還是可以的。
綜上所述,項羽出身貴族,卻反倒目光固化短淺;劉邦出身平民,卻反倒目光宏遠自由。
俗話説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劉邦的藍圖,本就比項羽的藍圖更大,那麼,這個天下,憑什麼就不能是劉邦的?
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爭霸,完美地詮釋了“英雄不問出處”的奧義。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兩個人事實上都最終如願以償。
項羽的天下,只有稱王,沒有稱帝,項羽也最終成為了“西楚霸王”;
劉邦的天下,只有稱帝,沒有稱王,劉邦最終成為了後人口中的“漢高祖”。
唯獨可惜的就是,項羽,始終沒有對自己的藍圖有清醒的認識和規劃,他只是單純地希望天下人服自己,我是霸王,你得服我;而不像劉邦那樣,有明確的政治理想,我是皇帝,你得給我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