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間諜能滅國,從秦滅六國到大清滅亡,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賈誼在《過秦論》中説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淡然通過幾代秦國國君的努力,到了秦始皇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山東六國聞秦則色變。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不少的阻力。
秦始皇滅六國是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總共用了十年時間,其中滅趙國就花了八年的時間。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其中趙國是排名第二的,但是趙國花費的時間是最長的,這可以看出趙國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大增。戰國的四大名將中趙國就有李牧和廉頗兩位,和秦國的白起、王翦平分秋色,擁有如此強大實力的趙國,應該擁有和秦國一爭天下的實力,但如何被秦國所滅?
蘇洵在《六國論》中開篇即點明“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的觀點。其實這個觀點,是沒錯的。但對於趙國來説,除了“賂秦”外,更重要的是秦國間諜的運作。
首先我們看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中國冷兵器歷史上規模、傷亡最大也最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秦趙兩國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趙國四十多萬大軍全軍覆沒,而秦國也付出了“傷亡過半,國內為空”的慘重代價。
對於這場戰爭除了傷亡以外,最著名的莫過於“紙上談兵”的這個典故。但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呢?
那就不得不來説一説這場戰爭的經過,此戰秦趙兩國為爭奪上黨而爆發的戰爭,戰爭初期,秦將王齕率領秦軍與趙將廉頗率領的趙軍對壘,由於前期趙軍連敗秦軍,所以廉頗採取了防禦的策略,率軍退到丹河東岸,修築壁壘,憑險固守。
對於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來説,他把戰局看得很透徹。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所以可趙軍憑險固守,不久秦軍就會不戰自退。這將會以最小的代價結束戰爭。
但趙國的國君覺得廉頗這種防禦策略是一種怯戰的表現,多次派人責備廉頗。但廉頗不為所動,依然堅持這種防禦策略。然而此時,秦國的間諜似乎洞察到了趙國國君與老將廉頗之間的這種微妙關鍵,於是秦國的離間計提上了日程。
秦國丞相范雎派間諜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在趙國國內散佈:“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謠言,這樣的謠言很快就傳到了趙國國君的耳朵中。於是趙括代替了廉頗成為趙軍主將,致使四十多萬趙軍被殺,趙括本人也殉國。
很明顯,趙國國君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秦國用千金的代價就達到了左右趙國國君換將的目的,真可謂是非常出彩的間諜運作。
但這樣的間諜運作還沒有完,公元前229年,由於趙國發生嚴重災害,國內糧食緊缺,人心浮動。秦國乘機發動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國君急調在趙國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趙國名將李牧領軍抵抗。李牧仍然採取了當時廉頗用過的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應戰的方針,秦軍在屢攻不勝的情況下,雙方形成了相持局勢。
在這種局勢下,秦國又想到了“反間計”。秦國派遣間諜潛入趙國,收買了趙國國君的寵臣郭開,郭開向趙王進獻讒言李牧要謀反。
郭開是趙國大夫且深得趙王寵幸,此人是一個擅長溜鬚拍馬的小人,秦國對他進行了策反,給郭開許諾秦國在滅趙國後,郭開可以到秦國做官,而且還贈送了郭開大量的金銀珠寶,郭開成功的被策反,可見當時秦國的間諜系統已經遍佈趙國。
還是同樣的配方,還是同樣的結局,李牧果然被撤換。但是李牧必將耿直,因拒絕趙國國君的換將命令而被殺。李牧被殺後趙軍軍心渙散,被秦軍一舉擊潰,秦軍一路高歌猛進,攻破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國君被殺。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地(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無力抗爭,等待她的也只有滅亡一條路。
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未嘗敗績。這樣的人沒有死在浴血奮戰的疆場之上,沒想到卻被小人污衊最終被迫自殺。實在讓人惋惜。
當然還有長平之戰被換下的老將廉頗,也因為趙使被收買後的一句“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而被棄用。
不管是“紙上談兵”,還是李牧被殺、廉頗被棄用,這裏面都有秦國間諜的影子。前者是運用間諜散佈謠言,後者則是直接將重要的大臣收買、策反為間諜。這樣的操作,足以使趙國邁向了滅亡的深淵。
事實那種跑到軍事設施、基地,去搞所謂的測繪和一些初級的情報蒐集,或者去刺探一些軍情。這樣的間諜事實上還是屬於比較初級的,相對來講也比較好防範的。
真正的間諜,他是隱藏的比較深,是在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去發揮一些讓你大吃一驚的作用的人。他是要去影響國家的走向,甚至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就像趙國走向滅亡的兩場戰爭一樣。
在清朝滅亡期間,日本人對清朝的間諜行為,也是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岸田吟香這個人。
岸田吟香相對於日本比較有名的間諜來説可謂是籍籍無名,但是他對清王朝的損害,那是其他間諜無法比擬的。
人們對岸田吟香的瞭解,可能是認為岸田吟香晚年編制的《清國地誌》是他從事間諜的重要成就,因為這本《清國地誌》後面成了日本侵華的重要參考資料,其實不然。
岸田吟香剛來到中國後,是從事藥品生意,但他其實發現了一個文化現象,那就是科舉考試。
中國自宋朝以後,科舉制度就發展成只重考試不重教育的形式,這也導致自宋朝以後尚武精神逐漸喪失。科舉考試本身就是一個有問題的制度,況且科舉制度,只讀四書五經,而脱離了當時時代要求。所以科舉制度本身也是弱化中國的一種制度。
岸田吟香就發現,中國人對科舉制度越迷戀,對日本侵華越有利,所以強化中國人對科舉制度的熱情,本身就是符合日本有戰略利益的。就這樣岸田吟香毅然放棄了自己的藥品生意,轉而投向文創產業。
當時中國的主流出版物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著作多為木刻印刷,不便攜帶。這時岸田吟香就開始用比較先進的銅版活字印刷小字袖珍本的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因攜帶便利,引發了全國範圍的購買狂潮。
這不僅讓岸田吟香賺得盆滿缽滿,而且當時很多人對他感恩戴德,同時也積攢了間諜的活動經費,但更重要的是激發了當時中國民眾對科舉考試的極大熱情。
宋朝人説,“提十萬之師,收復失地,還不如狀元及第”。當然到了晚清“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樣的思想早已深入了晚清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民眾的骨髓。所以説宋以後科舉制度對中國尚武精神是極大的摧殘。
岸田吟香名義上是用比木刻印刷更先進銅板印刷,明面上是帶來了先進的印刷技術,做出了方便攜帶的小字袖珍版四書五經,方便了當時的讀書人,使讀書人科舉之路更為容易。而這實際上是將當時的中國不動聲色的引導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岸田吟香活動期間,正是洋務運動火熱期間。洋務運動的口號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列強的技術已達到制衡列強的效果。但是,洋務派所辦的新式學校卻招收不到合適的學員,即使招收到學員,也是心心念唸的想着科舉出人頭地。這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除了岸田吟香之外,還有像宗方小太郎這樣以打聽獲取情報為主要手段的日本間諜。
甲午戰爭前,宗方小太郎開始在福州針對中國當時最先進的造船企業,和中國的相關的炮台和軍事基地,進行情報調查和相關的人員滲透。
在這個滲透的過程中,宗方小太郎就發現在當時的清朝只要有錢。什麼都能買到,什麼都能知道。包括海防體系的佈置圖、造船廠的內部的細節、清朝當時在當地的駐軍的規模和所有軍官的住所等。
甲午戰爭中的大東溝海戰前夕,宗方小太郎就在威海蒐集到北洋艦隊的出發時間的情報,日本聯合艦隊才能夠在大東溝附近以逸待勞,為隨後爆發的鐵甲艦隊大決戰作好準備。日本陸軍大將本莊繁曾為此評價宗方小太郎道:“對君國做出極大貢獻。”
大東溝海戰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同時也是敲響清王朝滅亡的第一聲喪鐘。
像宗方小太郎這樣靠打聽情報為主的間諜還是比較好防範的,但對於像岸田吟香這樣的間諜,往往是隱藏的比較深,他不動聲色的打着一個慈善的文化的一個外衣或以帶來先進技術等名義,把你引向錯誤的道路。這樣的間諜模式一定要警惕。
不管是趙國的滅國,還是清王朝的滅亡,這裏面都充斥着間諜的影子。人們常説讀史明智,以史為鑑,我們在看待歷史的時候不要把經歷放在哪些花邊趣史上,多去了解和發掘歷史給我們留下的警示才是正途。
而今的世界紛繁複雜,保密防諜工作也要用時不我待的精神去進行。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説:“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岸田吟香這樣的披着偽善外衣的間諜。那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刻意歪曲歷史者、極度貶低中華文化者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