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尚劍?百兵之君,劍本至寶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鋒利的寶劍從磨礪中得來,那麼作為“百兵之君”的劍又是怎麼來的呢?
劍的形狀多為鋭三角形,也有柳葉形的,一般都是前端尖,後端安劍柄,劍的兩邊刃鋒利。劍作為古代兵器的一種,一般是由金屬製成。關於劍的製造歷史,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商朝,最早的制劍材料是銅。
關於鑄劍,最有名的故事當屬干將莫邪,干將莫邪的劍有信義、有孝親;而《三國演義》中趙雲在曹軍重重包圍下,
“拔青天劍亂砍,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子龍的劍是忠勇。
劍有很多的含義,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體現。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為何崇尚劍呢?
干將莫邪
唐朝尚劍的源頭——劍本至寶
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劍》中有云:“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
劍,是古之聖品,至尊至貴,有關劍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商,有關劍的故事數不勝,有劍身刻日月星辰與山川草木,劍柄寫農耕畜養與天下一統之策的軒轅劍,中國神話傳説中記錄此劍是黃帝殺死蚩尤的寶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有通體黑色,無堅不摧,不帶絲毫殺氣,寬厚慈祥,彷彿有深邃目光、能明察秋毫的湛瀘劍,它時刻為天下蒼生關注着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相傳湛瀘劍鑄成後,越王獲得,後越王勾踐因戰敗,將湛瀘劍獻給了吳王夫差,然夫差無道,湛瀘劍離開夫差,自行飛至名君楚王處,湛瀘是一把仁道之劍。
有隻見劍柄不見劍身,只留劍影在黎明的承影,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唐朝尚劍的源頭是劍本至寶,而唐朝繁榮發展的穩定環境,文化盛行的社會風氣,武舉尚武的入仕之道,都為唐朝尚劍帶來了助力。
湛瀘劍
唐朝尚劍的根基——盛世繁華
唐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最繁榮的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安城車水馬龍,繁華無限,杜甫的《憶昔》描繪了開元盛世之景: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開元盛世中,小小的一座城,就有萬家燈火,人口眾多;農業種植業發達,人們有吃不完的糧食,社會穩定,路不拾遺,大家過着安居樂業的日子;商業和手工業在唐朝也很發達,車輛來往,商販眾多。
開元盛世
經濟發達、文化興盛、生活富足、開放包容的唐朝,處處是腰間佩劍的文人、官兵、俠士。書生佩劍只為裝飾,官兵佩劍是身份的象徵,俠士持劍走江湖,路見不平挺身而出。
所謂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唐朝的繁榮,為尚劍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只有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下,富足的生活中,才會有心思,有能力,有精力去崇尚劍。
唐代興盛起來的舞劍,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羣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一首《舞劍器行》描述了公孫大娘的舞劍絕技,劍的聲、形、光、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唐朝尚劍,不僅僅是喜歡劍,佩帶劍,更是演繹劍,將劍的內涵發揚光大。
公孫氏舞劍
唐朝尚劍的標杆——李白愛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李白的詩中有很多劍的身影,李白是“詩仙”,也是“劍仙”,李白的劍術成就很高。
作為大唐浪漫詩人的代表,李白在唐朝的文化圈乃至整個唐朝的各個階層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大的影響力,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李白對劍的熱愛,深深影響了唐朝人。想成為像李白一樣瀟灑的文人,怎能不佩戴一把李白同款的寶劍呢?
在唐朝佩戴寶劍不止有瀟灑的意思,還有寄託自身豪情壯志的深意,如唐代詩人
賈島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賈島以劍客的口吻,在描繪“劍”與“劍客”的形象時,託物言志,表達了興利除弊、實現政治抱負的豪情壯志。
隨着安史之亂,國家變得越來越混亂,文人們多了一份報國情懷,如何報國呢?自然是投筆從戎,上戰場,此時唐朝人對劍的崇尚,更多了一份家國情懷。
杜甫的《後出塞五首》中有“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羣。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面對國家的動盪,面對唐朝的由盛轉衰,杜甫心中充滿悲傷,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此時撥出寶劍,報國情懷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白
四、唐朝尚劍的動力——武舉制度
唐朝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舉制度是武則天當政時期開始的。武舉主要選拔將才,公元702年,兵部主持進行了武舉考試,考試科目包括馬射、平射、負重、馬槍等等。
槍雖不是劍,但劍作為武術的一種,武舉制度的施行,使練習武術的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武舉制這一大的社會背景下,更多的人開始練武,人們想要通過練武去提升自己,獲得入仕機會,報效祖國。
在古代,人們對於戰爭的出現習以為常。在這些大大小小數不勝數的戰爭中,戰士、將領們征戰沙場時必不可缺的就是劍。
戰爭
王維的《贈裴旻將軍》“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説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是對保家衞國的戰士進行謳歌,以表達尊敬之情,而“劍”這一意象,直接表明他內心對腰間佩的軍人的強烈崇敬。
王維描寫裴旻的詩句中,着重説明了裴旻的赫赫戰功以及詩人自己對於裴旻的仰慕憧憬之情,表達了對偉大將領的崇敬之情,也是為了説明自己心中對於劍的嚮往之情。
在武舉制度下,練劍,不僅可以上陣殺敵,還可入仕做官,為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練劍,練習武術,對於唐朝尚劍的風俗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武舉比試
五、唐朝尚劍的禮儀——寶劍贈好友
一首陳子昂的《送東萊學士無競》,
“寶劍千金買,生平未許人。懷君萬里別,持贈結交親。”
足見劍在唐朝人心中的份量,崇尚劍在於劍的美好意藴,王無競性格耿直,不肯巴結權貴。在朝為官受到排擠和打擊。
他就要遠行,陳子昂與王無競交往甚厚,在臨別時將千金買得,從未許人的寶劍送給王無競,鼓勵他不要灰心,要繼續努力,趁着體力和精力未衰的時候,做一番大事業。寶劍是殺敵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業的象徵。
臨別時把寶劍即將遠行的友人,表現了對友人的鼓勵與期望。價值千金的寶劍,配得上才能與人品俱佳的王無競。寶劍的貴重,正表達了對友人的情誼。
寶劍贈好友,是對好友的感情表達,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唐朝尚劍的習俗,所謂好物贈好友,拿得出手的好禮,自是贈者在意,授者喜愛的物品,這個物品是寶劍,正可以看出寶劍在唐朝的主流價值。
臨別贈劍
唐朝尚劍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盛世繁華
。沒有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社會穩定,就不會有唐朝的盛世,沒有唐朝的盛世,就不會有唐朝尚劍的習俗,試想如果連基本的温飽都解決不了,誰有精力去尚劍呢?
而唐朝之所以會尚劍,還是因為劍本身就是至寶,寶劍不僅能防身,能退敵,寶劍還藴含着很多文化深意,至尊至貴的寶劍就該配繁華盛世。
而武則天“武舉制”的施行,則為尚劍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入仕為官是很多人的夢想,習武就有機會,武術的發展帶動人們對劍的崇尚。再加上大詩人李白這個榜樣作用的影響,眾多文人墨客對寶劍的描繪,共同促進了唐朝尚劍這一風俗的形成與發展。
每個朝代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每個朝代都有其崇尚的東西,秦朝崇武,唐朝尚劍,宋朝則文學成風,之所以會如此不同,正因為它們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因素影響。萬物皆有因,有因才有果,看清因果,正是歷史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