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離不開培育一流醫學人才。正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成立95週年之際,學校披露的一組人才“成績單”頗為搶眼:近五年,教師規模穩步增長,復旦上醫現有兩院院士15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15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21人、上海市級領軍和青年人才202人。“量、質”同升的人才隊伍,為加快“雙一流”建設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人才活力迸發的背後,是復旦徐徐掀開的新醫科“大人才”戰略。近年,復旦上醫把握教育部、國家衞健委與上海市三方共建託管歷史機遇,新醫科人才工作“換擋提速”,全面駛入快車道。
築人才集聚平台,腦科學成學術共同體“試驗田”
“讓科學家走進醫院,讓醫生和科學家交朋友”,復旦大學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闡述腦科學研究平台時,做了這樣一番生動的描繪。
2019年,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成立,由中科院院士段樹民任院長。研究院作為復旦的“學術特區”,參加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在人才引進及運行管理等方面採用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已匯聚一批海內外優秀學者。
復旦的腦科學研究“底子”厚,佈局深遠。2006年,復旦腦科學研究院成立,首任院長為楊雄裏院士,這是復旦全校性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體機構,與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行“兩位一體”建設。2018年,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獲教育部批准成立,為國家“珠峯計劃”首個前沿科學中心,馬蘭院士擔任主任,在人才引進、研究生培養、科研與人事績效等方面亦實施“學術特區”政策。
在金力看來,大學融合創新的核心是來自不同學科的人的融合,構築學術共同體,腦科學是一塊優質“試驗田”,復旦已開啓探索。
為人才“鬆綁”激創新活力,掀人才爭先浪潮
一塊塊“試驗田”的漸次落地,是復旦上醫對新醫科“大人才”戰略的探索、思考與做法。自部委市三方共建託管以來,復旦上醫進一步深化人事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拓寬引才渠道、創新引才舉措。2019年至2021年,復旦上醫總計引進223人,引進規模和質量逐年穩步增長。與此同時,學校進一步關切人才培育工作,為人才“鬆綁”,持續激發創新活力。
復旦上醫人事人才辦主任黃志力教授介紹,以段樹民院士領銜的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為例,成立三年不到已吸引28名PI加盟,平均年齡39歲,超半數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交出了高水平的“學術畝產”——已獲國家競爭性科研經費達1.6億元,發表高水平論文近20篇,擁有專利十多項。
復旦上醫姜世勃教授團隊則呈現了“以才引才”的昂揚內生勁頭。作為國家級高端人才引進的姜世勃教授,目前已引進、培育了十多位國家級青年拔尖人才,帶領團隊在高效廣譜抗冠狀病毒疫苗和藥物研發以及防控新冠疫情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領銜的華山神經外科,擔負着建設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的重任。中心成立短短兩年,就自主培養了3名國家級青年人才,聚焦腦疾病三大頑疾,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顯著提高我國腦疾病患者的生存時間、生活質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在湯釗猷院士、樊嘉院士的指導下快速成長,已成功主刀多項國際或亞洲首例肝移植和肝癌切除手術,由他領銜的“肝癌早期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近三年,復旦上醫借力國家、上海市及復旦大學的好政策,已遴選兩批次“跨院校、跨學科、跨領域”創新團隊,啓動“醫學名師培育工程”,大力推進博士後計劃。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激發幹事創新活力,包括深化附屬醫院教學科研系列職稱改革,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等。
厚植成長沃土,讓青年人才在重大攻關中經風雨見世面
加快實施新醫科“大人才”戰略,復旦上醫醖釀着更系統的佈局:包括大力培養戰略科學家,建立和實施契合醫科特性的人才培育體系;強化打造“大人才”團隊,並抓住青年人才這個“源頭活水”,合理佈局一批最具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系統構建發展支持體系,在制度上真正保障他們心無旁騖搞研究,放開手腳幹事業,鼓勵院系打破“論資排輩”,讓青年人才在重大攻關中和關鍵崗位上經風雨、見世面。
復旦新醫科“大人才”戰略尤其重視促進基礎醫學與臨牀多學科融合,探索建立醫學院、附屬醫院人才“雙聘模式”。2021年,中科院院士王以政擔任復旦大學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由此掀開“雙聘模式”的序章。
悠悠民生,健康為大。金力表示,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復旦上醫有責任使命也有能力信心,落實好新醫科“大人才”戰略,厚植人才成長沃土,努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政策體系和學術環境,推動復旦上醫及各附屬醫院在建設健康中國、亞洲醫學中心城市中書寫新時代篇章,向世界一流醫學院建設目標奮進。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表示,復旦上醫將以上醫創建95週年為新起點,堅持黨管人才,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為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和健康中國作出新貢獻。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源:受訪方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