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於特殊十年對教育的荒廢,全國各地即刻需要大量的師資力量來充實中小學,於是國家決定從初中生中招生進入師範就讀,實行3-4年學制,畢業後將他們分配到各地中小學任教,這便是中等師範學校學生,簡稱中師生的誕生。

在那個大學錄取率極低的年代,另外上得起大學的主要是教育條件好的城市學生,進而中專和中師就成了農村孩子的首選。但在那個中師最牛的八九十年代,這也的確是一個香餑餑。

那個年代考中師難度很高,但考上中師便可以一步登天,因為那個時候中師考上的幾率大概是幾百分之一,但考上之後就能擁有城市户口,還能得到工作分配和口糧,無異於人生開掛。

據述説,那個年代村子裏要是有人考上了中師,可以説是舉村同慶,甚至村支書當場拍板在村裏放一部電影表示熱烈祝賀。據現在仍然奮鬥在中小學教育事業的老教師(當年中師生)講述,當初她以全縣第四名的成績畢業,可是家裏條件不好,便聽從父母的安排去了中師就讀,既解決了户口,並且免學費,每個月還能拿糧票和國家補貼,畢業還能包分配。

也正是由於國家的需要以及那個時候家長早畢業,早工作,吃商品糧,當公家人的觀念,中師成了許多人羨慕的職業,越來越多的中師生也就應運而生。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優秀的教師前輩

那個時候考上中師有多難呢?初中畢業報考中專之後會進行一輪篩選,必須名列前茅的學生才有資格考中專,而中師就是在中專基礎上各方面更為嚴格的一個分支,即可以描述中師生為那個年代品學兼優的學子。

而現在的普通高中是那個年代考不上中專的學生的選擇。在那個年代,十四五歲的他們進入中師學習,他們需要學習很多學科,包括語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美術,體育等。還要學習教育教學技能,怎樣教學,怎樣做老師,以及體育課如何指揮學生,如何喊口令都是經過專門訓練。這也就決定了那個年代中師生的優秀程度。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而那個時候的中師生到底有多優秀呢?

我們以這樣一個數據説明:二十年前的中專生全縣錄取大概40人,而今,一個縣城的一所學校就可以達到錄取人數九百人,當初的中師生在初中重本錄取人數可達六百,985,211高校錄取人數可達400,就算二十年後的今天學生人數有所增加,也不會差距過大,得出結論那個時代中師比現在985,211更難考,在現在也就能肯定地回答説二十年前的中師生與現在985,211高材生完全能夠抗衡。

所以,現在的大學生,無論是211高校的高材生還是985名校的學霸,都沒有資格看不起當年考上中專的父輩。並且,幾十年後各行各業做得好的普遍都是轉行的師範生,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轉行的師範生始終可以成為該行業的精英。甚至出現政府機構選拔人才直接從老師中挑選的現象。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日漸衰落的中師生

他們曾披戴歷史的光環,也遭受了歷史洪流的淹沒。大約在1992年後,中師生開始走下坡路,這突變源自於考上中師的難度。1992年之後,考取中師的難度急轉而下,考試的門檻也越來越低,中師價值隨即出現嚴重貶值。

中師開始從優等生的代名詞變成了中等生的代名詞。時過境遷,越來越容易考取的中師生開始不包分配,最後一批包分配的也是發配到邊遠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或者幼兒園。慢慢地隨着時代發展,高中變成了大多數學子的首選,中專變得越來越不受人追捧。

再後來,國家教育發展到了十分穩定的階段,便取消了中師生教育政策,於是,他們變成了空前絕後的一代教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二十年前最優秀的那一批中師生也被歷史的洪流淹沒,現在四五十歲的他們大多都還在鄉村普通中小學教書,始終奮鬥在鄉村教育第一線,拿着最低的工資幹着最不起眼的工作,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令人惋惜的一代教育骨幹

二三十年前,是一個百廢待興,城鄉差別巨大的年代,早日工作謀生是農村學子的普遍願望,那些尖子中的尖子,學霸中的學霸,他們迫於生活,他們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師這個職業,畢竟那是那個時候的寒門學子們跳出農門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他們沒想到,他們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成為鄉村教育事業的功臣之後,繼而被高速發展的教育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之下。

他們的優秀才乾沒有了發揮之地,他們只能一輩子從事鄉村中小學教育。在當今這個社會,國家對中小學教育的投入是比較少的,所以中小學教師的收入並不可觀,他們所得到的跟他們本身的素質以及他們曾經和一直以來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更令人惋惜的是,他們本懷有重新追逐夢想的決心,但必須按照政策規定先工作五年才能獲得報考大學的資格。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五年!五年!五年不是短時間,在這之後,他們大多數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有的已經成家,肩負着更大的生活壓力,也漸漸的失去了繼續考大學的動力。於是他們只能選擇本本分分地待在教師崗位上,這是一條最現實的路,也是一條難走的路。

多少年後回憶起這段經歷,他們心中有的還是大部分是心酸,是失落,比起那些曾經成績不如自己的昔日同窗,他們留在了高中,考上了大學,有了更好的發展,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過上了更高層次的生活,命運活生生的將他們曾經的幸運變成了不幸,我想,他們還是會感慨命運跟他們開的這個玩笑吧。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致敬芳華已逝的教育工作者前輩

考上中師的時候,他們轟動了整個村子,他們感受過充滿喜悦的鞭炮聲,他們看過祝賀他們的電影,他們聽到過無數人對他們的誇讚,他們也曾是最有才幹,最聰慧的令人驕傲的尖子生和學霸。他們曾放棄了重點高中,堅定的選擇了中師這個職業,他們曾經在中師的校園裏努力地學習,白天上課晚上自習從未鬆懈,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成為了講台上一抹亮麗的風景線。

而現在,他們連一個母校都沒有,連一個可以緬懷青春記憶的校園都沒有。他們本是中國教育發展的一代功臣,他們為中國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在最青春的年華選擇了教育,甚至奉獻了自己一輩子的青春,而收穫到的完全不足他們的付出的一半,在本科生研究生多如牛毛的時代,他們甚至不被人看得起。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但他們依舊艱難前行,憑藉他們的高素質撐起鄉村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無怨無悔的貢獻着自己的青春和才華,他們用大半輩子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一羣優秀的教育事業前輩完全可以稱作國家之棟樑,儘管他們守在教育金字塔的地步,但是因為有他們,我們的教育事業不會坍塌!他們是教育界一羣可愛的人,“一代中師,一代宗師”!所有人都應該對他們心懷尊敬,向我們仍奮鬥在中小學教育事業的優秀中師生!致敬他們已逝的芳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62 字。

轉載請註明: 20年前的中師生,被埋沒的中國教育基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