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44年華沙起義失敗:消失不見的英美援軍、有心無力的蘇軍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經典

波蘭電影《浴血華沙》曾經引起國際輿論的熱烈討論。這部電影歌頌了華沙人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也對蘇聯軍隊在起義期間的不作為提出了指責。

影片上映後,西方媒體藉機炒作,藉機攻擊蘇聯和俄羅斯,這讓許多不明真相的人都認為華沙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蘇聯。

如果我們不去認真地瞭解和討論華沙起義的過程,或許我們將永遠陷入西方媒體精心設置的輿論陷進中。

華沙起義發動的條件日益成熟

波蘭在1939年就落入了納粹德國的魔爪中,在陷落後,頑強的波蘭人開始了反抗運動。

在英國的支持下,波蘭流亡政府在倫敦成立。在流亡政府的號召下,波蘭人的反抗運動有了一個相對統一指揮機構。

有了統一的指揮,波蘭的地下反抗運動迅速發展。波蘭游擊隊通過改編成為波蘭國民軍,國民軍通過英國援助、挖掘前波蘭國防軍留下的武器裝備、自己製造等手段獲取了大批武器彈藥。

到了1944年初,波蘭國民軍已經擁兵40萬。對於發動起義來説,這些兵力足以給德國人造成巨大的麻煩。

從1943年開始,德國在蘇聯戰場不斷失利。為了挽回敗局,大批駐波蘭的德國部隊被調往蘇聯,這讓德國對波蘭的控制放鬆了不少。

隨着德軍失敗的消息不斷傳來,波蘭人的反抗熱情也日趨高漲。1944年6月,蘇軍發動了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動。

在這場決戰中,德國精鋭中央集團軍羣被殲滅。其餘德軍一潰千里,被迫退回了波蘭境內。蘇軍已經到達維斯瓦河東岸,當時蘇軍指揮官從望遠鏡裏已經能看到華沙的.

大敗之後,德軍士氣十分低落。德軍前線指揮部在中央集團軍羣遭到毀滅性打擊後,為了避免遭到蘇軍的持續打擊,曾一度想主動放棄波蘭。

華沙起義的初衷是為了反蘇 並非反德

隨着蘇軍高歌猛進,所有人都明白納粹德國的崩潰已只是個時間問題。對於蘇聯的勝利,最感到不安並非是德國人,而是英美兩國和波蘭人。

當時英美蘇三國已經開始謀劃戰後世界格局,為了歐洲大陸的勢力平衡,英國人一直十分反感蘇聯入主東歐。

礙於英蘇是盟國的關係,英國人雖然表面上同意蘇聯對東歐的主導權,在暗地裏卻一直在支持波蘭人的獨立主張。

羅斯福政府其實對波蘭局勢其實並不關心,當時美國更關注法國和南歐,美國政府十分擔心南斯拉夫和蘇聯紅軍會進入希臘並對意大利產生威脅。

出於遏制蘇聯西進勢頭的考慮,美國是歡迎有一個反蘇聯政府的。由於歷史上和俄國的血海深仇,波蘭民間對俄羅斯一直有着仇恨情緒。

再加上波蘭流亡政府深受西方影響,對蘇聯的敵意遠比侵略者德國還深。所以隨着蘇軍兵臨華沙,波蘭流亡政府為此感到十分緊張。

在巴格拉季昂行動結束不久後,波蘭國民軍司令塔科莫羅夫斯基向倫敦發送了一份急電説:\"如果國民軍繼續無所作為,大部分波蘭人將會擁護共產黨。\"

在波蘭流亡政府看來,如果讓蘇軍先解放華沙,那麼波蘭流亡政府將會失去主動權,波蘭將會被蘇聯人控制,從而失去自主獨立的可能。

在經波蘭流亡政府同意後,波蘭國民軍在1944年6月開始制訂起義計劃。在討論起義計劃時,科莫洛夫斯基出於防備蘇聯介入的可能性,否決了發動全國性起義的計劃,因為他不想讓蘇聯紅軍\"撿了個便宜\"。

在華沙起義的策劃期間,波蘭國民軍根本沒有知會蘇聯紅軍,只向英國政府透露了起義的消息。

英國政府知道華沙起義的消息後,當即表示英國將會全力配合波蘭軍隊的行動,英國皇家空軍將會為起義軍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還承諾向波蘭起義軍提供空投物資。

美國政府在知曉起義計劃後也發出承諾,美國政府表示如果起義發生,美軍將向華沙派出空降兵。

英美的承諾從來都不可靠,輕信英美承諾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關於這點中國人有着深刻的感受。

1942年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在中國遠征軍來到緬甸之後,卻發現本應該一起作戰的英國軍隊早已逃之夭夭,原來英軍拿中國人當後備軍。

英軍的背信棄義導致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重圍,中國遠征軍被迫退入野人山,近5萬中國將士長眠緬甸。

中國人永遠不應該忘記中國遠征軍的遭遇,也不應該忘記英國人的背信棄義。而在兩年後的1944年,波蘭人也將感受到英美的承諾是多麼虛偽和空洞。

不切實際的起義計劃

英國和美國的承諾讓波蘭流亡政府上下備受鼓舞,這助長了波蘭流亡政府盲目自信的情緒。

這次起義本來就是為了從蘇聯手裏搶過波蘭的控制權,為了防止蘇聯得到消息,也為了不讓波蘭共產黨參與起義搶走功勞,國民軍領導人拒絕讓波共領導人蔘與起義的相關事宜。

波蘭國民軍的將領們天真的認為只要槍聲一響,德軍就會無心戀戰,一觸即潰。所以波蘭將領在制定計劃時,根本沒有為可能遇到的困難做準備。

沒有破壞華沙周邊的主要交通就是波蘭人盲目自信的表現。波蘭國民軍將領幼稚的認為,起義爆發後德軍將很快撤退。

為了不讓德軍因沒有退路而負隅頑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沒有波蘭人沒有事先破壞德國通往華沙的大橋和鐵路。

這種預先設定勝利的天真想法很快遭到了現實的打擊,在起義發生後,德軍正是通過這些鐵路和大橋進行增援。

波蘭人對德軍戰鬥力估計的不足,對自身實力的盲目自信,對英國承諾的過度信任,對共產黨片面的仇視和偏執的民族情緒矇蔽了波蘭國民軍領導人的眼睛.

也讓華沙起義軍失去了蘇聯紅軍這一個重要的外援,可以説華沙起義在策劃階段就已註定的失敗。

1944年7月,德國軍隊內部反對派實施了著名的\"女武神計劃\"。反對派希望通過刺殺希特勒來結束戰爭,這次刺殺雖然失敗了,卻在納粹德國內部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希特勒借着此事在德軍內部大肆清洗反對派,使得當時整個德國人人自危。刺殺希特勒事件讓波蘭國民軍領導人都十分激動,科塔莫羅夫斯基等將領都認為德國人已經徹底崩潰.

此時是發動起義的最佳時機。在刺殺希特勒之後的一週後,科塔莫羅夫斯基就下令在1944年8月1日發動華沙起義。

天真又頑強的華沙起義軍

8月1日下午,波蘭國民軍突然在華沙街道上攻擊德軍的士兵、路障、政府機構和兵營。一時間,城內槍聲大作。

德軍雖然在下午對波蘭人的突然襲擊有點措手不及,但是很快就通過收縮兵力穩住了陣腳。在8月1日晚上,德軍通過廣播宣佈華沙全城無限期戒嚴

在起義的前幾日,波蘭國民軍的攻勢十分猛烈,一度佔領了華沙大部分地區。雖然波蘭國民軍獲得了局部勝利,但德軍仍然控制着總督府和市政府等高大建築,依靠着堅固工事,德軍不斷給波蘭國民軍造成殺傷。

戰鬥一直到8月5日,此時德軍的大批增援部隊陸續趕到華沙。很快,德軍進入了反攻。

華沙城內雖然是波蘭國民軍作為起義軍主力,但是起義軍整體上是分散的。

起義軍人數雖多,卻沒有統一的行動目標。這給了德軍各個擊破的時間,很快起義軍就陷入了被圍剿的狀態。

消失不見的英美援軍

在起義發生後,英國政府一改之前的積極。只派遣了小部分空軍前去支援,由於德國空軍在波蘭地區掌握着制空權,英國政府為了不遭受損失,很快就撤回了空軍.

只是派遣英國皇家空軍的波蘭中隊和其他志願者前去支援。美國政府在看到起義陷入敗局後,則是找各種理由,拒絕兑現空降部隊的承諾。

有心無力的蘇軍

在起義發生前兩天,波蘭流亡政府的代表來到了莫斯科。斯大林在起義發生後還專門召見了流亡政府人員。

頗為可笑的是,流亡政府代表對如何援助華沙的戰事一無所知也隻字不提,只是不斷要求波蘭流亡政府的合法性。

在獲悉起義的消息後,蘇聯紅軍對華沙地區發動了進攻,但是沒有取得進展。當時蘇聯軍隊雖然節節勝利,其實早已是強弩之末。

長期作戰使得蘇軍士兵十分疲倦,而漫長的補給線讓蘇軍無法獲得足夠的物資補充。除了以上原因,蘇軍當時的主要戰略目標已經轉向德國東南部和捷克地區的德軍。

在波蘭的蘇軍只是起牽制作用,並非蘇軍的絕對主力,這些都是華沙起義期間蘇聯無法發動強力攻勢的客觀原因。

英勇的波蘭人頑強抵抗了近兩個月,在付出近20萬人死亡的代價後,波蘭人終於投降,這場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

事後看來,當時蘇聯軍隊就在波蘭,如果想要起義順利成功,波蘭人最佳方案就是先聯繫蘇軍,讓蘇軍的大部隊首先在外線發動進攻,吸引德軍重兵集團的注意力,讓華沙等大城市的防務陷入空虛。

然後在波蘭其他地區發動起義,讓德國軍隊四處出擊失去重點,首尾不能相顧。最後集中起義軍的主力在華沙發動起義。

這樣做才能讓德國陷入多線作戰的混亂中,到處撲火的德軍根本無暇顧及華沙城內的起義,如果按照最佳方案,波蘭解放的時間將會提前半年,而華沙也能順利被波蘭人掌控,蘇聯也不可能在戰後完全控制波蘭。

華沙起義是英美支持下波蘭政治勢力發動的,英美給了波蘭人承諾,卻沒有給任何實質上的支持,這是起義失敗的外因。

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波蘭人太過自信,也太過仇恨蘇聯。國家大事永遠都是利益為先,符合利益的才是正確的,預先在國家大事上設定感情和政治傾向,自然會排斥有利於國家的選項,這在國際政治中是十分幼稚可笑的。

文/文史旺旺